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译文(三)

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三)
宋史
【原】轼见安石赞神宗以独断专任,因试进士发策,以“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恒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为问,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 。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
【译】苏轼看到王安石辅助神宗用独断专行来处理事务,因此在考试进士策问时出题,以“晋武帝平吴因独断而成功,苻坚进攻东晋因独断而灭亡,齐桓公专任管仲而成就霸业,,燕哙专任子之而失败,事情相同而效果相反”作为题目 。王安石大怒,叫御史谢景温论奏他的过失,穷加审查而一无所得,苏轼就请求到外地任职,做了杭州通判 。高丽来进贡,使者向官吏分送见面的礼品,书函用甲子纪年 。苏轼拒绝说:“高丽对本朝称臣,而不接受我们的年号,我怎敢接受!” 使者换了写熙宁年号的书函,然后才接受 。
【原】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
【译】当时新的法令纷纷颁布,苏轼在这期间,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得以安宁 。改任密州知州 。司农寺实行自报财产的手实法,不立即实行的以违反诏令论罪 。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诏令的罪责,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服从?现在出于司农寺,这是擅自制定法令 。” 提举官吃惊地说:“你慢一点推行新法 。”不久,朝廷知道这法令有害于百姓,撤销了它 。
【原】有盗窃发,安抚司遣三班使臣领悍卒来捕,卒凶暴恣行,至以禁物诬民,入其家争斗杀人,且畏罪惊溃,将为乱 。民奔诉轼,轼投其书不视,曰:“必不至此 。”散卒闻之,少安,徐使人招出戮之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
【译】有强盗作案,安抚司派三班武官带领骄悍的兵卒来捕捉,兵卒凶暴横行,至于诬陷百姓藏有宫#from 本文来自,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禁之物,进入人家争斗杀人,而后又畏罪逃散,将要作乱 。百姓奔走告诉苏轼,苏轼把控诉书扔在地上不看,说:“一定不至于这样 。”逃散的兵卒听说了这件事,稍为安心,苏轼慢慢地派人招引他们出来杀掉 。调任徐州知州 。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 。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水一定不能冲塌城墙 。”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 。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 。”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 。”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 。雨日夜下个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版 。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 。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筑堤岸,以防水再来 。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