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译文(五)

【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译文(五)】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五)
宋史
宋史
【原】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编户充役者不习其役,又虐使之,多致破产,狭乡民至有终岁不得息者 。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使户差高下出钱雇役,行法者过取,以为民病 。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差官置局,轼与其选 。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 。免役之害,掊敛民财,十室九空,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 。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 。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 。”光曰:“于君何如?”轼曰:“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 。三代之法,兵农为一,至秦始分为二,及唐中叶,尽变府兵为长征之卒 。自尔以来,民不知兵,兵不知农,农出谷帛以养兵,兵出性命以卫农,天下便之 。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今免役之法,实大类此 。公欲骤罢免役而行差役,正如罢长征而复民兵,盖未易也 。”光不以为然 。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 。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 。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寻除翰林学士 。
【译】起初,祖宗的时候,差役法实行久了产生弊端,百姓中充任徭役的人不熟悉,又虐待他们,多数导致破产,人少的乡中,百姓甚至有一年到头不得休息的 。王安石辅佐神宗,改成免役法,使各户按等地高下出钱雇人代役,执行法令的人往往索取过分,成为百姓的灾害 。司马光任宰相,知道免役法的害处,不知道它的好处,想要恢复差役法,派官员设立机构,苏轼也在人选当中 。苏轼说:“差役法、免役法,各有其利弊 。免役法的害处,是搜刮百姓的钱财,弄得十室九空,钱财聚敛到上面而下层百姓有钱荒的灾患 。差役法的害处,是百姓经常为官府#from 本文来自,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服役,不能专心致力于农业,而贪官污吏从中徇私舞弊 。这两种害处,大致相等 。”司马光说:“你说怎么办?”苏轼说:“法制沿袭,那么事情就容易成功,遇事循序渐进,那么百姓就不会惊恐 。三代的法令,兵农合一,到秦代开始分为二,到唐代中叶,把所有的府兵变为长期征战的兵卒 。从这时以来,百姓不懂军事,士兵不懂农事,农民拿出粮食丝帛来养活士兵,士兵拿出性命来保护农民,天下人以为好 。即使圣人再来,也不能改变 。现在的免役法,实在很像这事 。你要马上取消免役法而实行差役法,正如取消长期征战的军队而恢复军民合一,大概不易办到 。”司马光不认为那样做是对的 。苏轼又在政事堂陈述他的看法,司马光很生气 。苏轼说:“过去韩魏公要给陕西义勇刺字,你做谏官,争执得很凶,韩魏公不高兴,你也不管 。我从前听你说过详情,难道你今天做宰相,不许我畅所欲言吗?”司马光笑了笑 。不久任命他为翰林学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