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原文及翻译( 三 )
对他的名字作了介绍之后,接着写他的生活、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是他最突出的地方 。闲静少言是他的外在表现,不慕荣利,才是他的真实面貌 。因为不追求荣利,他就无须奔忙,不用烦躁,自然也就闲,也就静,用不着喋喋不休 。但这种闲静少言,并不等于他没有志趣 。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一是饮酒,一是写文章,可见他的志趣是高雅的 。他虽然隐姓埋名,但与道家说的“形同槁木,心如死灰”并不一样 。不过,他“好读书,不求甚解”,为什么不求甚解?这就与他的“不慕荣利”有关 。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并不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既不追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 。他有什么“会意”呢?没写 。我们从陶渊明所写的《读山海经》《咏荆轲》等诗作中可以想见 。他从书中得到哲理,得到启示,对当时的混乱、丑恶的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人生有了更透彻的了解 。但只能“会意”,不能言传,因而“闲静少言”,只是不说,不是不知 。这使我们隐隐地感到五柳先生是一位有知识的人,也隐隐地感到那个社会对他的限制和迫害 。
第二个志趣——饮酒 。五柳先生“闲静少言”,但读书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说明他内心并非一潭死水,而是有波澜的 。内心的波澜没有表现出来,却找到了一个使波澜平静的方法,这就是嗜酒 。“嗜”字说明不是一般的小饮,而是“期在必醉” 。尽管“家贫”,也没有改变这一嗜好,就因为在醉乡中可以使心灵的波澜得到平静 。这是他在那种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
第三个志趣——著文章 。他著文章的目的是“自娱”,不是要给别人看,更不是要献给统治者,去求官得禄 。这一点也说明了他内心的确有“会意”,有话要说的,只是不愿对别人说,写文章给自己看 。“闲静少言”而又“常著文章自娱”,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 。
对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作了叙述以后,文章结尾也仿史家笔法,加个赞语 。这个赞语的实质就是黔娄之妻的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这两句话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 。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
文章最后有两句设问的话:“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表明作者也很欣赏道家所鼓吹的无为而治的古代社会,但全文主要精神仍然是儒家的“独善其身” 。全文不足二百字,语言洗练,于平淡之中表现深刻的内容,这就是陶渊明诗文的一大特色 。
通过对五柳先生这一假想人物的描述来用以自况的文章,抒发了陶渊明的志趣 。文中描述了一个爱好读书、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率真自然的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