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船和风筝教学反思|《风筝》教学反思3篇

《风筝》教学反思1篇
教材解读
《风筝》是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1月24日的一篇散文,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由于时代久远,加上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实际的局限,要初一的学生理解鲁迅作品的反封建性是有较大困难的 。我决定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关于童年游戏心理的描写以及我因童年时曾对小兄弟进行精神虐杀而产生的懊悔和悲哀的情感的描写入手,逐渐把握文章的内涵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整体感知课文,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课文;至于本文教学的难点,我认为应是对作品中一些语意含蓄而深刻的语句的理解,只有突破了这些句子学生才能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

理论运用
1、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理论 。
语文是学习、生活、工作的工具,传授语文知识,教会学生阅读和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同时,语文又是一种文化 。语文教育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它作用于人的精神领域,承担着改造国民素质,重铸人文精神的重任 。
2、主体教育思想 。
主体教育观要求语文教育要弘扬人文精神,在具体的教学中,要真正地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知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经验 。
3、建构主义理论 。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这是建构主义的理论精髓,它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激活、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经历 。
4、个性化和创造性阅读的原则 。
艺术接受心理学认为,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是双向交流过程,艺术创作主体是生命体验的阐释者,而接受主体则是体验的二度阐释者,二度阐释的价值,决不在创作行为之下 。如果没有接受主体的参与和响应,任何艺术活动都是潜在的甚至是不完整的 。这一理论建立了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新关系,强调了读者的在阅读中的地位,也强调了阅读的个性化和创造性 。
【纸船和风筝教学反思|《风筝》教学反思3篇】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

教法选择
激趣 。以一首短诗引入,同时让学生回忆《春》中相关语句,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
引导 。在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教师对阅读的步骤、重点等问题给予必要的引导,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