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 为什么有人说李政道没有杨振宁名气大?


李政道 为什么有人说李政道没有杨振宁名气大?
文章图片

李政道 为什么有人说李政道没有杨振宁名气大?
文章图片

李政道 为什么有人说李政道没有杨振宁名气大?


为什么有人说李政道没有杨振宁名气大?
这是一个明摆着的事实 , 为什么还要“有人说” , 难道你自己没有思辨能力?
李政道和杨振宁由于发现“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共同分享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如果说那个时候他两个人名气一样大 , 但后来在科学造诣上的表现李政道就逊色多了 。
如果他们得奖后一直能够合作下去 , 那历史很可能要改写 , 两人的科学成果或许都要比现在更好 。 但可惜的是 , 两人合作获得诺贝尔奖后 , 就由于排名先后的一些原因 , 心生嫌隙分道扬镳了 。 在这里我无意评价他们之间的是是非非 , 网络上有很多 , 大多是道听途说 , 甚至有人怀着恶意去揣测污蔑 , 如果我们明智一点就不要去掺和了 。
我们今天不讲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 , 只讲它们谁的名气更大 。 自从他们共享诺贝尔物理学奖后 , 在后来几十年一直到今天 , 两人的科学成就就拉得越来越大 , 早已高下立判了 。
我们现在从网络上公开资料来看一下 。
网络上是这样评价李政道的:
李政道的研究领域十分广阔 , 在高能物理、粒子物理、天体物理、流体力学、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广义相对论等方面建树颇多 。 “物理成了他的生活方式”将物造性地提出新问题、新思想在科学上取得了卓越成就 , 对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
李政道的经历表明 , “物理”决不是他的生活方式的全部 。 艺术与祖国的历史文化强烈地熏陶、感染、吸引着他 , 使他“在哲学与人文艺术领域 , 也有独到的见解” , 在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上造诣极深 。
学术地位: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 ,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 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李政道的获奖记录:
? 2016 中华文化人物
? 2015 马塞尔·格罗斯曼奖
? 2000 纽约科学院奖
? 1999 教皇保罗奖
? 1986 意大利最高骑士勋章
? 1979 伽利略奖
? 1969 法国国家学院G. Bude奖
? 1957 诺贝尔物理奖
? 1994 和平科学奖
? 1977 法国国家学院G. Bude奖
? 1995 中国国际合作奖
? 1997 纽约市科学奖
李政道的主要著作有:《粒子物理和场论引论》、《宇称不守恒三十年》、《宇称不守恒发现之争论解谜》、《对称 , 不对称与粒子的世界》、《李政道文选》、《科学与艺术》、《物理的挑战》等 。
我们再来看下杨振宁的网络评价: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贡献 。 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 , 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 , 开辟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 。杨振宁还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
清华大学前校长顾秉林对杨振宁作出了高度评价 , “杨先生是我国科学工作者的一面旗帜” 。
学术地位:世界著名物理学家 ,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名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
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 , 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 , 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
其主要成就除了与李政道合作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 还有:
相变理论、玻色子多体问题、杨—Baxter方程、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非对角长程序、时间反演、电荷共轭和宇称三种分立对称性、高能中微子实验的理论探讨、CP不守恒的唯象框架、杨—Mills规范场论、规范场论的积分形式、规范场论与纤维丛理论的对应等世界顶级发现和理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