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兔同笼》教学反思( 二 )
四、真正让学生亲身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让不同的学生学有不同的数学 。
由于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不同,存在较大的差异 。所以,在同样的列表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有一定的层次 。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提出统一的要求,允许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在交流时,有些学生用逐一列表的方法,也没去指责他们,而是肯定他们想出的方法有序且不遗漏 。再引导学生从上往下看、从下往上看、从左往右看发现规律,体会鸡兔只数变化之间的置换关系 。等待学生充分掌握规律,已经跃跃欲试了,教师再指引学生运用自己发现的变化规律在表格中调整验证过程,进行二次调整,快一点找到答案?学生不但可以应用跳跃列表法、取中列表法,来调整过程,而且部分学生已能把跳跃和取中的方法相结合起来列表解决问题 。最后引导学生对解题技巧进行归纳与总结:做任何题目的时候,都要先认真思考、分析,根据题目的条件,选择适当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小窍门!
这样学生在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中,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来只要求从3道题中任选1道题进行解答,没想到一会功夫,已经一大部分学生把3道题都解答完了,就因为他们在自己亲身经历的调整过程中学会了将取中和跳跃的方法相结合,所以速度之快 。这同时也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节课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同的学生学有不同的数学 。
五、教师要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心里,注意捕捉并利用课堂生成的新资源 。
这是我教学这一课之前感到有困难的,也是我教学时做得不够到位的地方 。比如:学生猜出鸡兔各几只后,有个别学生就开始用口算进行验证 。此时,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感觉需要列表的必要性不够明确 。
《鸡兔同笼》教学反思(二)
《鸡兔同笼》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课前我对我班的学生进行了估计 。一小部分学生接触过鸡兔同笼问题,但对于多数的学生来说,学习《鸡兔同笼》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在这节课当中,我决定主要借助教师引导探究这个手段,让学生在尝试,探索,合作中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 。
《鸡兔同笼》本来就是很抽象的课程,估计学习《鸡兔同笼》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也只能按照课本那样的列表法,再配合假设法、方程 。充分运用了动手操作这个手段,让学生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
(1)鸡兔同笼,有2只鸡,3只兔子,问鸡、兔共有多少只脚?多少个头?再让所有的兔子扮演成鸡,让学生观察脚数有什么变化?头数有什么变化?一只兔子少了两条腿,三只兔子少几条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