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饼问题》教学反思( 二 )
《烙饼问题》教学反思(二)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P112“数学广角”的内容 。和以往的教材相比,是新增加的内容 。主要目的是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向学生渗透一些优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目标是通过烙饼问题,使学生认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初步感受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让学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是,“烙饼问题”学生是陌生的,而且“烙3个饼”的最佳方法与实际生活是有距离的,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 。如何突破难点,让学生真正掌握,初步感受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呢?本节课我能做到以下几点: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打破常规教学 。
很多老师在教学这个内容时,都是从烙一张饼、两张饼所需要的最短时间学起,这样设计比较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容易从1张饼、2张饼的方法得出烙3张饼所需最短的时间,但是这样设计也是将难点放低了,学生不需要进行太多的思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 。而我大胆的直接提出“烙3个饼至少要多少分钟”来教学,因为要想解决“烙3个饼至少要多少分钟”必须也要考虑烙1张饼和两张饼所需的最短的时间 。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很有魄力,让学生通过不断的探究、比较与讨论,终于使学生从中得出烙3张饼的最佳烙法,这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大胆创新的教学,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广阔的思维空间 。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是叶澜教授建立的“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 。她主张“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需要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的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 。这就要求教师应把“学习的基本权利”还给学生,使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掌握在学生自己的手中 。新课标也强调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from 本文来自,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导者和参与者 。在本节课,本人能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第一位 。本课以烙饼问题组织一系列的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体会优化思想,而不是以老师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维 。比如,“烙3张饼,怎样烙才能尽快让大家吃上饼”,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对比的过程中掌握最佳烙法;又如,在总结“烙饼的总时间=烙饼个数×每面要烙的时间”这一规律时,老师没有简单的将结论给出,而是先让学生解决“烙4张、5张、6张、7张饼”最短需要几分钟,然后再提出“如果要烙100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寻求规律,让学生思维不断碰撞,最终生成“求最佳烙法所要的时间的方法”,上升到构建数学模型,形成数学理念的高度 。整节课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