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记|读《学记》思课改
读《学记》思课改
青浦一中 沈玉莲
《学记》开篇处即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为: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 。充分论述了教育对于个人发展和国家兴盛的重要性 。但是,身为一名教师,从教数年来,也一直在思考,究竟该教什么,该怎样教 。尤其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同时又不得不“屈服”于应试教育的今天,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一个徘徊、迷惘的我,似乎尤其要好好地思考这个问题 。
洋思归来,践行课改,重修理论,似曾相识——自主学习、先学后教、“兵”教“兵”等等——不就是《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吗?人们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教育思想又何尝不是呢?其实今人的很多主张,我们的睿智的先人们早就提出过了 。于是,我终于忍不住又翻开“冷落”已久的“故纸堆”,重温经典,也重温经典的教育思想,拂拭心灵的细尘,重新审视我的教学 。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学校)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 。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的情况,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广博的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 。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推论事理,并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 。唯其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 。说的真好,学生要学知识、学能力,更要提高思维的品质、为人处世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有坚韧之志,有博爱之心——这才是我们要的“好学生”,也是真正的合格的具有良好素质的公民 。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学校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 。课外不学杂乐,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课外不学习音律,课内就不能学好诗文;课外不学好洒扫应对的知识,课内就学不好礼仪 。可见,不学习各种杂艺,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 。所以,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各种杂艺 。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群众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尽管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学习之,践行之;精学之,博采之 。生活丰富多彩,兴趣爱好广泛,才是健康、聪敏、有修养的学生 。我们不该再紧紧拘囿学生于课堂,是该把课余的时间还给学生 。我们更要学会指导好学生安排课余的时间,去发挥他们真正的兴趣和特长 。
推荐阅读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