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二 )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也就是说,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 。当然 。“礼”是当时的行为规范,与今天的道德规范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今天要建立和培育新的道德规范也必须有一个和谐的环境,这一点是共同的 。

不过,孔子不仅倡导“和为贵”,而且指出“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就是说,和是有原则的,不能为和而和,必须以礼为指导原则 。今天,“和”是有原则的也是必然的要求 。

孔子还提出了“信”的概念 。于丹引用了孔子的一段话: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于丹《论语》心得P.10)这一段话不仅是指出“民”的重要,同时也提出了“信”的重要 。今天,要建立和培育新的道德规范,使人民确立这种信念,并且自觉遵守这一规范,人人在这个规范内行事,违反法律的事自然也就少了 。所以人民的信念是首要的 。

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以人为本” 。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应当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 。规范建立了,并且教育官员与人民都去遵守它,那么,道德失范、违章违法、刑事犯罪的人自然就少了 。所以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 。”

近些年,国学热在中国大地兴起,传统文化典籍备受推崇,不但大学里开设了国学课程,不少地方也开始出现私塾教育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讲座、活动,十分火爆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电视媒体,解读被誉为中国人《圣经》的《论语》,当然会火起来 。从这些看来,《于丹〈论语〉心得》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的道德回归呢?

2007年1月9日于 寓中书斋

2011年3月9日发表

之心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