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随笔|《培根随笔》读后感
《培根随笔》读后感第一次杜培根随笔集是刚上初一的时候 , 那时是因为它是课本指定的课外读物之一 。记得第一次读培根随笔集时 , 可能是由于年龄还小 , 我并没有领悟到其中的哲理 , 反而觉得很闷 。第二次翻开这本书 , 是因为父亲 , 他认为我长大了 , 是应该学会如何做人的时候了 , 于是我便再次翻开了这本书 。为了能更好的理解这本书我还特地查了一下培根的背景:培根于1561年出生于伦敦 , 是伊丽莎白女王手下一位高级政府官员的次子 。他十二岁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 但是三年后中途辍学 , 未获得学位 。他从十六岁开始给英国驻巴黎大使当一个时期的官员 。由于18岁时父亲的绞死 , 未能给他留下什么财产 , 他开始攻读法律 , 二十一岁时找到一个律师的职业 。他的政治生涯就是在此后不久开始的 。二十三岁时他被选为下议院议员 。伊丽莎白女王于1603年去世 , 培根成为她的继承人詹姆斯一世国王的顾问 。虽然詹姆斯拒不采纳培根的劝告 , 但是他却赏识培根 , 在詹姆斯统治期间 , 培根在政府步步高升 。1607年培根成为法务次长 , 1618年被任为英国大法官 , 一个与美国法院院长大体相等的职务;同年被封为男爵;1621年被封为子爵 。但是乐极生悲 , 培根随后便大难临头 。作为一个法官 , 培根当面接受诉讼当事人的“礼物” , 虽然此事非常普遍 , 但是却显然违反法律 。他在议会中的政敌正想抓住这个机会把他赶下台去 。培根招供了 , 被判了徒刑 , 关押在伦敦塔 , 终身不得担任任何公职 , 同时 , 还被罚了一笔巨款 。国王不久就将培根从狱中释放出来 , 免除了对他的罚款 , 但是他的政治生涯已告终结 。现在到处都有高级政客因受贿或以其它手段来践踏公众的信任而被捕的例子 。当这样的人被捕时 , 他们往往起诉为自己辩护 , 声称每个其他人也都在行骗 。如果认真对待这种辩护 , 看来那就意味着行骗的政客会逍遥法外 , 除非惩罚事有先例 。培根服罪的话却与众不同:“我是这五十年来英国最正义的法官 , 但给我的定罪却是这两百年来议会所做的最正义的谴责” 。有这样一种积极而充实的政治生涯 , 似乎就无暇去做任何其它事情 。但是培根不朽的名气和在本册中占有的名次皆因他的哲学著作 , 而不是他的政治活动 。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随笔》最初发表于1597年 , 以后又逐年增补 。伯特兰·罗素说他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 , 《培根随笔集》是他的代表作 , 也是西方名著中的经典著作 。历史上位高权重又著书立说的人并不少 , 但培根的思想在欧洲那个还未结束中世纪的黑暗的年代 , 已具有自由主义的萌芽 。他在《随笔集》里的“论宗教统一”、“论帝王”、“谈革新”或“论有息借贷”等章节中提出的独到观点许多为后来的资产阶级思想者所采纳 , 吹响了反攻封建制的号角 。即使培根本人仍以巩固王权的角度出发想要改良上层建筑存在的弊端 , 但他的思维却没有仅限制在一个保守的崇奉信条的圈子里 , 他站在一个评览世事的高度 , 对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主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 从他优美并且务实的行文间可以发现 , 培根对某些主题的分析还残存有贵族化的观念 , 但已在尽力从一个就事论事的原则狭隘袒陈见解了 , 时而借用格言警句画龙点睛 , 令得短小的评论鲜活丰满 。碍于时代和阶层的局限 , 偏颇之处在所难免 , 然而《随笔集》里处处闪耀尊重本性的光芒 , 层层流露睿智深邃的真知灼见 , 使培根的作品仍为今所爱 。《随笔集》中包含许多洞察秋毫的经验之谈 , 其中不仅论及政治而且还探讨许多人生哲理 。但是培根最重要的作品是论述科学哲学的.可以说克弗朗西斯·培根是一位真正的现代哲学家 。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虽然他坚信上帝) 。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 , 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 。在政治上 , 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 。他那渊博的学识连同精彩的文笔与科学和技术相共鸣 。《随笔集》中有大部分的篇章都是脍炙人口的 , 如《论友谊》中 , “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 , 没有友情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 , 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 。”这句话将“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这两句谚语概括起来 , 而且十分之精湛 , 令人折服 。然而他在《论友谊》中的另一句话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 , 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 , 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 。”这句话将友谊的真正含义描写了出来 , 而且使我们切身体会到 , 即使刚刚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这句话 , 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对对方道歉 , 因为友谊对我们来说 , 真的是太重要了 , 然而培根又将友谊的真谛描写的那么自然 , 无论是谁 , 都不会否认这两点 。在《论求知》中 , 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 , 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 , 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 , 给我印象最深的 , 是《论美》 。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 , 语言简洁 , 内涵深刻 , 充满哲理 。“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 , 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 , 所以 , 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 , 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 。美德重于美貌 , 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 , 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 , 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 , 体形 。颜色指五官相貌 , 主要是脸部 , 是局部的 。而行为之美 , 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 , 是后天的 , 是内在美 。《培根随笔集》的许多篇目都是催人上进的 , 他在教导父母怎么对儿女时 , 颇有见地地指出:“父母对子女在管教上要严 , 在钱财上宜松 , 这才是上策 。”他在教导父母怎么教儿女最好时告诫人们:“人们(父母、教师或仆人无不如此)往往不够明智 , 怂恿子女在年幼时互相攀比 , 以至成年时兄弟失和 , 家无宁日 。”培根认为 , 孩子的可塑性最大 , 家长宜及时为他们确定将来从事的职业并加以培训 。也不可过分迁就儿女的心愿 , 以为他们会为早年的爱好而奋斗终生 。如果子女有强烈的爱好和超人的天赋 , 则不妨顺其自然 。培根还说“子女是父母的辛劳苦中带甜 , 也给他们的不幸雪上加霜 。子女加重了父母对生活的忧虑 , 却也减轻了父母对死亡的恐惧 。”只用了两句话就把父母与儿女的关系说得那么[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