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梗概( 二 )


《水浒传》反映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规律 , 是循序渐进 , 步步深入 , 而终于全面展开的 。英雄们的起义行动 , 是由小到大 , 由个人反抗 , 到集体行动 , 由无组织到有组织 , 由小山头到大山头 , 最后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起义巨流 。鲁智深、武松等人的斗争活动 , 开始多半是出于被迫 , 或是抱打不平 , 或是出于个人报复性的反抗 , 后来上了二龙山落草 , 接着又参加梁山起义 。“智取生辰纲”最初就是有组织的反抗行动 , 但晁盖等上梁山后 , 就更大规模地反抗政府了 。起义的武装 , 也是由小股发展到大股 , 最后都汇合到声势浩大的梁山泊 。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对于这些英雄人物 , 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讴歌 , 歌颂了这些人物的反抗精神、正义行动 , 也歌颂了他们超群的武艺和高尚的品格 。一些出身下层的英雄人物 , 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 , 对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感受最深 , 因此当他们一旦造反后 , 他们的反抗性也最强 , 什么统治阶级的法度条例 , 对他们毫无约束 , 象李逵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 。他们为了起义的正义事业 , 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 作者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赞扬 , 完全是出自内心的热爱 。作品歌颂这样一批被统治阶级视为所谓“杀人放火”的强盗、朝廷的叛逆 , 一些所谓“不赦”的罪人 , 把他们写得如此光辉动人 , 可敬可爱 , 这显示了作者的胆识和正义感情 。与此相反 , 作者对于统治阶级的人物 , 则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 , 和梁山英雄形成鲜明的对比 。从而启发人们去爱什么人 , 恨什么人 。金圣叹评论《水浒传》“无美不归绿林 , 无恶不归朝廷 。”不管金圣叹主观动机如何 , 这句话却确实说明了施耐庵的思想倾向和《水浒传》的深刻社会意义 。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的农民起义 , 中国的农民富有武装斗争的传统和经验 , 但用文学形式来歌颂农民战争 , 并且真实生动地作全面的艺术再现的 , 只有《水浒传》 。《水浒传》在记叙歌颂起义军的武装斗争时 , 还比较重视战争经验的总结 , 起义军战胜敌人 , 不仅凭勇敢 , 还*智慧 。《水浒传》中这方面的事例很多 , “三打祝家庄”是一个较为突出的例子 , 毛泽东曾经赞扬“三打祝家庄”是合乎辩证法的最好的事例 。梁山起义军在这次战役中能够重视调查研究 , 对敌分化瓦解 , 并采取打入内部里应外合的办法 , 终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水浒传》中有关战争的描写 , 可与《三国志演义》相媲美 。清代刘銮的《五石瓠》里说:明末农民起义军的张献忠“日使人说《三国》、《水浒》诸书 , 凡埋伏攻袭皆效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