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梗概( 三 )
《水浒传》中所描写的起义军的政治主张 , 虽然说得不十分明确 , 却可以看到他们有着“八方共域 , 异姓一家”,不管什么出身“都一般儿哥弟称呼 , 不分贵贱”的理想 。联系到他们“杀富济贫”的行动 , 表现了人民反对封建经济的贫富悬殊和政治上的等级贵*之分 , 反对封建社会的阶级剥削和政治压迫 , 这是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的宣战 , 反映了广大受压迫人民的愿望 。
《水浒传》中用以组织群众和团结群众的思想基础是“忠义”.这里所说的义 , 它在某种程度上注入了被压迫阶级的思想感情和道德观念 , 这一点 , 有些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是有所觉察的 。明人郎瑛就说过:“逆料当时非礼之礼 , 非义之义 , 江必有之 。”这实际上是说《水浒传》所说的义不完全同于历来统治阶级所说的义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 , 下层人民也常讲义 , 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 , 免受暴力的欺凌 , 自然产生一种团结御侮的愿望 , 这种愿望 , 在为生活所迫、流落他乡异地的一些游民身上 , 反映得尤为强烈 , 他们最讲朋友之间的义气 。路见不平 , 拔刀相助 , 进而至于“济困扶危”、“杀富济贫”,都是“义”的表现 。因此 , 《水浒传》中所写的义 , 在特定的环境中 , 具有反封建反压迫的性质 , 而不同于儒家的纲常伦理中的“义”.但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所以《水浒传》里的“义”,还不能取代旧的伦常观念的地位和作用 。《水浒传》里的“忠”,有忠于梁山事业的内容 , 但它又有忠君思想 , 在许多场合里 , “忠孝”这种封建伦理大节被放在首位 , 而把“义”置于次要地位 , 这就是江湖义气没有突破封建道德的表现 , 梁山泊一些斗争性最强、革命最坚决的人物 , 最终也不免在讲义气的情况下跟着宋江接受招安 , 义气服从了忠君 , 就是《水浒传》所写的“义”本身存在严重缺陷的证明 。
《水浒传》作者歌颂梁山义军 , 却又反对方腊起义 , 实际说明他同情、歌颂的是一种不彻底的农民起义 , 也就是不去推翻封建王朝的起义 , 不“僭号称王”的起义 。所以 , 《水浒传》中出现了“替天行道”的口号 。“替天行道”固然有其反抗的意义 , 但是由于遵奉天命 , 这就不能突破君主观念 , 因为在封建社会里 , 正是统治阶级借天命来欺骗人民 , 所谓“奉天承运”,“天命所归”,历来帝王正是借天命来统治万民的 。《水浒传》中“替天行道”的意义 , 说的是朝廷无道时 , 由这些好汉来“替天行道”,而朝廷昏暗的原因 , 则是“□臣蒙蔽了圣聪”,因而他们造反便是只反贪官 , 不反皇帝 , 所以最终又不得不归服天子脚下 , 而“替天行道”的大旗 , 也终于换成“顺天”、“保国”了 。这也是《水浒》英雄们最终走上悲剧结局的原因之一 。
推荐阅读
- 水浒传好词好句
- 水浒传读后感2000字
- 水浒传读后感1500字
- 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
- 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
- 水浒传主要内容
- 水浒传第三回读后感
- 水浒传读后感800字
- 水浒传读书笔记600字
- 水浒传第二回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