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梗概( 四 )


在《水浒传》的描写中 , 可以看出作为梁山泊领袖的宋江 , 他的思想和行动 , 关系着整个梁山事业的兴衰和存亡 。宋江出身于小地主家庭 , “自幼曾攻经史”,养成“忠孝”观念 , 后来在县里作了押司 , “刀笔精通 , 吏道纯熟”,对于衙门里公事和官府的应酬 , 十分熟悉 。他虽为官府中人 , 却又喜欢结交江湖上好汉 , 对下层人民也富有同情心 , “济人贫苦 , □人之急 , 扶人之困”,在江湖上享有“及时雨”的美名 。这样的一种特殊经历 , 形成了他思想性格的两面性 , 一方面他要作个忠臣孝子;另一方面 , 在同江湖人士的接触中 , 使他较多地了解下层人民的苦难和愿望 , 又成为仗义扶危、同情劳动人民对官府的反抗行为的人物 。总之 , 宋江在上梁山之前 , 他对人民的造反 , 只是抱着同情态度 , 或在某种情况下在行动上作一点有限的支持 。从他思想上说 , 他是不愿投身到造反行列里去 , 他后来上梁山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他是一个广有谋略的人物 , 决不甘心长久屈居下僚 , 他原本希望*着他的才能将来能够“为国立功”,作出一番事业来 。“博得个封妻荫子”,以图日后“名垂青史”.而当时朝政黑暗 , 佞臣当道 , 一些才能之士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恰在这时宋江又犯了杀人罪 , 流配到江州 , 又因醉后题了反诗 , 被江州知府拿住 , 问成死罪 , 亏了梁山好汉的搭救 , 才得保全性命 , 只有在这时 , 宋江才上了梁山 。
【水浒传梗概】宋江有组织才能 , 善于团结人 , 再加上他在江湖上的声誉 , 前后有大批好汉随他上山 , 壮大了山寨力量 , 给山寨事业带来了一番兴旺发达的气象 。梁山起义军在他的领导和指挥之下 , 接连打了许多胜仗 , 给予一些贪官污吏以严重的打击和惩罚 , 并且震动了朝廷 , 这些胜利都是和宋江的功劳分不开的 。但由于他忠孝观念根深柢固 , 虽造了反而这种观念并未改变 , 这就伏下了他日后接受招安的契机 。他上了梁山后口口声声说皇帝是“至圣至明”,只是“□臣当道 , 谗佞专权 。”他反复申言:“小可宋江怎敢背负朝廷”,“只被滥官污吏逼得如此”.因此他是“权借水泊栖身”,“专等朝廷招安”.他在与官军对阵中 , 总是想到如何为日后的招安预留地步 。这样 , 梁山起义军的力量越强大 , 梁山的事业越兴旺 , 也就越为宋江的受招安积累资本 。他终于在两赢童贯、三败高俅 , 打得朝廷军队大败亏输之后 , 光荣体面地受了招安 , 而把梁山起义事业断送 。宋江投降之后 , 又奉朝廷之命去镇压方腊起义军 , 正如鲁迅说的:“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 。”这是对《水浒》的最尖锐的批评 , 也揭示了作者思想的严重局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