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梗概( 五 )


《水浒传》全书可分前后两大部分 , 前半写各路英雄纷纷上梁山大聚义 , 打官军 , 受招安 。后半有五个部分组成 , 即征辽、平田虎、平王庆、平方腊及结局 。其中田虎、王庆两部分是后来加的 , 今所见较早的百回本 , 征辽之后紧接平方腊 。但有的研究者认为 , 征辽也可能是插增的 , 因为第一 , 征辽的事不同于受招安和平方腊 , 历史上无迹可寻 。其次 , 和平田虎、王庆一样 , 征辽中梁山一百单八人无一死亡 。这个看法尚有争论 。从思想内容来说 , 《水浒传》前半是写人民反官府 , 是反映阶级矛盾的 , 后半则是写忠臣反□臣 , 是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的忠□矛盾 。作者写了宋江的受招安 , 固然是表现出严重的思想局限 , 但也反映了民族爱国思想 , 鲁迅说:“其中招安之说 , 乃是宋末到元初的思想 , 因为当时社会扰乱 , 官兵压制平民 , 民之和平者忍受之 , 不和平者便分离而为盗……但一到外寇进来 , 官兵又不能抵抗的时候 , 人民因为仇视外族 , 便想用较胜于官兵的盗来抵抗他 。”这话是有根据的 , 水浒故事流传的时间正是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 , 《水浒传》的后半部分写宋江等人受招安 , 和这一背景不无关系 。而征辽部分的出现 , 则是这一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至于忠臣反□臣 , 也是和这一思想有关的 。在小说结尾写“史官有唐律二首哀挽”宋江等梁山人物 , 其中说:“不须出处求真迹 , 却喜忠良作话头 。”《水浒传》的作者是把宋江作为忠臣来描写的 。第85回辽国欧阳侍郎招降宋江 , 吴用向宋江献策:要富贵 , 投降辽国;要忠义 , 报效宋朝 。宋江说:“吾辈当尽忠报国 , 死而后已 。”这里的“尽忠报国”实际上就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民族立场 。
宋江投降之后 , “水浒”英雄始终受□臣排挤、打击和陷害 , 最后宋江等被□臣害死 。这样的悲剧结局 , 对于揭露统治者的罪恶 , 和作者对受招安者的鉴戒来说 , 也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
总之 , 《水浒传》通过艺术形象表现的“官逼民反”的现象 , 深刻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本质 , 它所表现的梁山泊英雄轰轰烈烈的大起义 , 有力地冲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 在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它描写的梁山义军受招安后尽管讲忠义 , 打外敌 , 平内乱 , 还是不见容于当权执政者 , 还是落得悲惨的结局 , 也深刻地传达了一种历史教训 。(读后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