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2000字( 四 )
“在其位,谋其政” 。身为教师,读《论语》过程中我最感兴趣、最为关注的,自然是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事实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也最为辉煌 。从教育的视角来理解《论语》,我们就会领悟到孔子智慧中的个体价值,以及孔子尊重个体、弘扬主体,最大限度实现个体社会价值的良好愿望 。
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相统一的 。他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君子儒”,为此孔子将教育内容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而置德行于诸科之上 。孔子认为要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就需要提高个体的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以达“仁”的境界 。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关于仁的重要定义来看,孔子显然是把“学会做人”即德育放在基础或首要的地位来强调的 。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他的这种教育理念,和孔子提出的“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 。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前后相隔两千多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教育的首要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修养与品德 。把德育放在首位,这种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所以,我们也要牢记教育的使命,努力培养当今社会主义需要的人才,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 。毕竟,智育不好出的是次品,而德育不好出的则是危险品 。
孔子主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即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 。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的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无疑需要极大的革命勇气与魄力,值得后人钦佩 。由于孔子教学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故此,相传他门下的学生竟达三千人之多 。
学生众多,可能是促生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原因之一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 。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 。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 。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注意循序渐进,“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推荐阅读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