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三 )
《论语 。公冶长》所言:子曰:“道不行 , 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 , 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 , 无所取材”君所众知 ,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子路 , 很率性 , 对勇敢的事情老是特别在乎 。孔子有次调侃说 , 假如有一天我的大道在这个世界是推行不了 , 我就要自己泛舟江海云了 。到时能跟随我的 , 大概只有子路吧 。子路听到这话很得意 。结果老师后面还有一句话 , 我之所以这么说 , 就是因为子路这个人除了勇敢 , 别的什么都没有 。“好勇”是子路的特点 , 但他的勇敢又缺少点内涵 。
《论语 。阳贷》中 , 子路师:“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 小人无勇而无义为盗”意思就是说子路真去问老师:“君子应该不应该崇尚勇敢呢?”孔子说 , 君子崇尚勇敢没错 , 但这种勇敢是有约制的 , 有前提的 , 这个前提就是“义“ 。有了义字当先的勇敢 , 才是真正的勇敢 。否则一个君子会以勇乱犯 , 一个小人会以勇敢沦为盗贼 。试想 , 小偷劫匪穿门打户 , 甚至杀人越货 , 你能说他不勇敢吗?但这种没道义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而这个“道”“道义”却正是一种内心的约制 。
《论语 。里仁》有记:子曰:“以失约之者 , 鲜矣!”意思正是一个人内心有所约制 , 就会在行为上减少过失 。假如一个人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论语 。学而)真能“见贤思齐焉 ,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里仁) , 就做到了约制 。而能够反省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更正 , 这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 。苏轼曾在《留候论》中论过这种勇敢 , 并称其为“大勇” 。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 , 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 匹夫见辱 。拔剑而起 , 挺身而斗 , 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 , 卒然临之而不惊 , 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 而其志甚远也 。
《论语》中 , 孔子所描述的人生境界 , 越到后来越强调内心 , 越到后来越从容和缓 。而在这从容之前 , 其实要经历千锤百炼 。
于丹说 , 其实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 , 心理年龄 , 还有社会年龄 。如果我们在二十岁、三十岁能提前感悟到四十、五十的境界 , 已经建立了明晰的内心价值系统 , 已经能把社会给予的压力变为一种生命反张力 , 已经可以做到从心所欲那样的一种淡定从容 , 那么我们说 , 这样的生命 , 才是有效率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