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一)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 , 居无求安 , 每于事而慎于言 , 就有道而正焉 , 可谓好学也已”
在本章里孔子解答了怎样做个好学君子这一问题 。孔子认为君子求学应该有较高的精神追求;不仅仅为了吃饱饭和睡舒服 , 努力向有道德的人学习 , 做事勤勉 。
孔子认可的是为己之学 , 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才能学问才是我们求学的目的 。今天 , 我们都在讨论首先是做好人 , 其次才是增长学问能力 。学习不仅是为了三餐温饱 , 而是有更高尚的追求 , 教师要传授学生知识 , 就必须使自己有更高的学识 , 而学习犹如逆水行舟 , 不进则退 , 所以做为教师我们应该活到老 , 学到老 。才能保证自己本身的知识不枯竭 , 传授学生更多的知识 。

读论语有感(二)
最近在读《论语》 。前几天读到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 一则以喜 , 一则以惧 。”
【读论语有感】这是孔子在论孝道 , 关于孝道 , 在论语里是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 , 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 。所以论语里有很多处都在讲孝道 , 什么“父母在 , 不远游了”、什么“三年改父之道 , 可谓孝矣了 。”
你发现没有:中国古语说“父慈子孝” , 为什么在论语里 , 只看到关于子孝的讨论 , 却看不到关于父爱、母爱的内容?你看吧 , 一句你都找不到的 。
为什么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 ,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 , 父母爱子女是天性 , 不需要提 。中国的父母 , 对子女绝对是爱的深 , 只是他们很少直白的表达出来而已 。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 , 当我真正体会到父母之爱的时候 , 我已经二十多岁了 。记得在那以前 , 我的父母对我的生活处处操心 , 象其他父母一样 , 这种操心往往太过份了 。我反而觉应自由受到了干涉 , 就像其他大多数的子女一样 , 甚至对父母有一种反感 。
今年还未过完寒假 , 由于学校有事 , 需要提前赶回去 , 临走的的那天早上心情特别不好 , 妈妈一是舍不得我走 , 二是不放心我自己回去 。因为耳朵后边长了一个血管瘤 , 还没有完全治好 。一大早起来 , 她就帮我收拾着收拾那 , 生怕拉下什么 。我在一旁一直嫌她啰嗦 , 把它装进包里的东西又都拿出来 。好不容易能出发了 , 她又非要到车站送我 , 唉 , 我当时有种晕了的感觉 , 我都多大了啊 , 都已经光荣的成为人民教师好几年了啊 , 这要让我的学生知道了 , 还不笑死我啊 。拧不过她 , 只好让她一起跟着 , 在路上我也没怎么理她 , 到了车站 , 一看排了那么长的队 , 心里的火相当的大啊 , 就在我冒火的时候 , 妈妈拿着一张票来了 , 原来她朋友在那卖票啊 , 走了个小后门 。这时我才有点高兴她跟了来 。上了车 , 她扒在车门口嘱咐我回去后 , 要保持良好心态 , 注意生活 , 注意身体……全车的人都在看我 , 我羞死了 , 直赶着让她回去 , 好不容易走了 。车还没开 , 过了一会儿 , 我听见有人叫我 , 抬头一看 , 她又回来了 , 手里拿着一个袋子 , 递给我说:“这个时间回去就别做午饭了 , 给你买的火腿、面包、葡萄干 , 回去吃点 , 就睡午觉吧 。注意身体 , 保持快乐 , 这次我真的回去了啊 。”看着她缓缓离去的背影 , 我的泪掉下来了 , 妈妈曾经对我说过 , 不管长多大 , 我都是她疼爱的女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