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 二 )


记得大学刚入学的第一天 , 父母一起把我送到学校 , 办完了所有的手续 , 然后去宿舍给我把被褥全都晒好、铺好 , 就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 , 我虽然也舍不得他们走 , 但还是假装坚强的劝他们快走 , 出门送他们上车的时候 , 我看到爸爸的眼圈红了 , 他匆匆的拉开车门 , 也没敢看我就上车了 。我当时以为爸爸怕我留他 , 不让他走 , 所以才没敢看我 , 后来司机小刘叔叔告诉我 , 爸爸一上车就掉泪了 , 跟妈妈说:“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家 , 真是放心不下啊 。”我一直以为爸爸是个冷血动物的 , 可就从那一次 , 我才知道爸爸对我的爱有多么深 , 只不过父爱是含蓄的 。
所以我感觉父母对子女的爱几乎是一种天性 , 尤其在中国 , 不怕父母对子女没有爱 , 只怕爱得太浓 。但是中国的父母不象外国人那样直白外露 , 不到特殊情况下 , 子女常常感受不到 。
所以论语也没有关于父母之爱的讲述 , 实属正常 , 因为实在没有必要去讲 。须要讲的是对孝的提醒 , 为什么呢?因为“痴心父母古来多 , 孝顺儿孙谁见了!”你看 , 就拿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 , 这好像是在说费话 , 子女怎么会不知道父母的年龄?那你可是试试 , 走在大街上 , 随便问一个人 , 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会给你一个精确到月份的答案 , 但是你问问年青的人 , 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你自己看看有几个能答上来的?
父母之年实际是代表了子女对父母关心多少的问题 。
检讨一下吧 , 尤其是现在的娇生惯养的孩子们 , 父母那样的关心我们 , 而我们对父母的关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生的吗?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吗?知道他们爱看什么样的节目吗?知道父母内心中的希望吗?
论语里说 , 孝是仁之本 , 而孝 , 首先是要去了解、去关心自己的老父老母 。

读论语有感(三)
孔子说“学而不厌 , 诲人不倦” 。我的理解是 , 做人要不断学习 , 不感到厌烦 , 那么 , 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 , 不感到疲倦 。
我认为 , 作为老师 , 我们首先要做到“学而不厌” , 为什么呢?
其一 , 我们都知道 , 现在知识的数量正在以几何级的速度递增着 , 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 , 才能适应知识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 不能总抱着自己原有的那一桶水不放 , 而是要让你那一桶水长流长新 , 不能让它成为死水 , 那就必需要学习 , 只有不断学习 , 才能增长智慧 , 只有不断学习 , 也才能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