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后感( 四 )
乌合之众读后感(二)
有一种说法尽人皆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人们都以为,跟随群众的观点总是没错的 。然而这个流传了世世代代的说法,却未必是真理 。在群体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个性也被削弱了,作为个体的异质被同质化吞没了,无意识品质的优劣决定了群体智慧的高下 。群体往往表现出冲动、易变、急躁,没有长远打算,情绪夸张与单纯,轻信、易受暗示,同时智商普遍降低 。简言之,群体是盲从的 。这便是勒庞在《乌合之众》当中的观点 。
《乌合之众》以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分析研究社会历史运动中作为主题参与的群众,他们的行为、心理的诸般特征 。作者勒庞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同时他也是典型的精英主义者,他反对集体主义,最早阐明了“个体在群体影响下思想与行为的转变” 。
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 。从心理上学说,一千个偶然聚集在公共场所的人,没有任何明确的共同目标,因此只能看成一群聚在一起的人,这样的一群人不能被叫做群体 。而当一个偶然的契机把一群人聚集在一起,这群人就有了同一种心里特征,我们姑且称之为心理群体 。心理群体形成之后,会表现为一种共同的,暂时的,然而又是十分鲜明的普遍特性 。群体中的个人行为表现具有四个特征:第一是自我人格消失,第二是无意识本能起决定性作用,第三是情感与思想在暗示与传染的作用下转向同一个方向,第四是暗示的观念具有即刻转化为行动的冲动 。个人的决策通常比群体决策更好,个人能产生更多较好的主意,而群体决策由于受到不同意见和论点的约束,加上害怕被人认为愚蠢等心理制约,因而不容易使决策具有较大创造性 。
前段时间有一起事故在网上吵得沸沸扬扬:老人在街头摔倒却无人前去帮忙,导致老人窒息而死,其亲属埋怨众人太冷漠,埋怨这个社会缺少爱心 。但是从勒庞的观点来看,这种众多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心理学家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众人冷酷无情,也不能说是道德沦丧的表现 。在某人遇到危险时,如果只有一个旁观者,这名旁观者会清晰的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然而如果有众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意识不到他那份责任,会有“我不去救会有人去救”的心理,导致“群体冷漠”的局面 。
有群体的地方就会有领袖 。我们习惯把风光的领袖看成思想家,事实上,他更有可能是个实干家 。他们并没有头脑敏锐、深谋远虑的天赋,他们也不可能都有这些品质----这会让人优柔寡断、犹豫不决 。只要他们能拥有信仰,坚定的意志,狂热的感情,便能得到大众的拥戴 。芸芸众生总是服从于意志坚强的人,因为他们更知道如何迫使群众接受自己的看法 。每个领袖都有自己独特的手段,其中有三个手段最为重要: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 。断言简洁有力,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 。断言越是简单明了,证据和证明看上去越贫乏,他就越有威力 。重复对于群体的作用力十分强大,这种力量来自这样一个事实,不断重复的说法会进入我们无意识自我的深层区域,我们的行为动机在这里形成,所谓谎言重复千遍就成了真理 。各种观念、感情、情绪和信念,对于群体来说,传染力都和病菌一样强大 。比如当年的大跃进运动,毛泽东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具体该项运动是否符合科学规律,是否是可行的,群众无暇去顾及 。简明慷慨的口号,群众轰轰烈烈的去生产,大量不切实际的任务和指标随之出台 。可见,断言、重复和传染是掌握群众动向的利器 。
推荐阅读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