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译注读后感( 三 )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 , 论证周详、语言流畅 , 表述清晰准确 , 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 。《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 , 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 。透过文字 , 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 , 聆听他“性相近 , 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 , 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 , 齐之以礼” , “骥不称其力 , 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 , 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 。孔子坚决维护周礼 , 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 , 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 , 孰不可忍也 。”他要求正名分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 , 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 。
孔子要求“为国以礼” , 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 。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 , 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 , 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 , 齐之以刑 ,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 齐之以礼 , 有耻且格 。”对普通民众施以礼 , 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 , 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
两千年前的孔子 , 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 。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 , 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 , 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 , 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 , 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 , 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 , 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 , 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 , 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