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译注读后感( 五 )
论语译注读后感(三)
关于《论语》的译注 , 从古至今有多个版本 , 流传最为广泛的有宋代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代儒生刘宝楠的《论语正义》 , 还有现代杨伯俊先生的《论语译注》等等 。
最近我在读《论语》的时候按自己的理解译了一下 , 以杨伯俊先生的《论语译注》为蓝本 , 加之本人读论语时的感受和想法 , 希望对那些和我一样想通过学习古圣先贤的典籍对自己有所裨益的人们有所帮助 。
起初我在编译的时候可以说只字不敢有违杨先生的想法 , 原本抄录 。()但今天 , 摘录到第三天 , 我有个感悟:这距今数千年的典籍能够流传到如今 , 时代背景完全不同 , 孔夫子如置身当下 , 必要曰上一句:此乃星宿外空者也 。既然他和他的思想得以保存 , 我认为 , 正是为人所用的结果 。
但是 , 朱熹、杨先生 , 也包括杨先生的弟子易中天先生 , 他们对于《论语》乃至诸子百家的经典的理解都遵循了夫子们那年那时的本意了吗?我说未必 。毕竟那个擂鼓震震、战马齐鸣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 。我们仍去诵读经史子集 , 只因为它能够为时代所用 , 为人的行为做向导 。可见 , 真理亦或信仰 , 一定是不受时空局限的 , 更不受人们的身份地位所限 。虽然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阶级、不同人群对它的理解不同 ,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 那就是经典教与大家要仁爱 , 要宽容 , 要讲孝悌 , 仍是我们如今的为人之本 。子曰:本立而道生 。
所以 , 不要拘泥于某种解释中 , 按自己觉得舒服合理的解释去看它们 , 其实越是典籍离我们就越近 , 因为真理应该是最浅显易懂的 , 晦涩的不能清楚明白地说出来的 , 必定是伪真理 。
千人读《论语》必有千种解释 。不要为了解释而解释 , 而是要用其中的思想去教化和提升我们的灵魂 。否则 , 知和而和 , 不以礼节之 , 亦不可行也 。
推荐阅读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