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观后感( 二 )
令我感动的是福贵的妻子家珍对福贵的真诚的生死与共的爱情,在福贵家庭没落时,不离不弃,同呼吸共患难,以及对老人和孩子真诚的爱,有福同享,有难同担,这看似伟大的爱情其实同我们的父辈所经历过的和所拥有的爱情没有区别 。想想今天,生活富足了,可能一起吃苦一起奋斗的年轻夫妻有多少 。我在一个婚姻节目里看到一个真实的故事:妻子(年轻貌美)因为与丈夫吵架离开,丈夫没有追出去而要求离婚,原因是因为觉得丈夫不够在乎自己 。对比的多么鲜明,讽刺的多么有力 。可笑,可悲!
余华是这样解释“活着”的:活着,在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盲目的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嗯,忍受,只是两个字,可又有多少人能够承受之重啊 。现在这个社会,不说远处,就拿身边的故事说事吧 。才在这不久前,重庆大学的一女博士就这样从高楼上从身一跃结束了她的“痛苦”,结束了她的生命 。这就是我们国家和她家里人拿重金培养出来的人 。她懂得道理和知识不比一般的百姓少吧 。她还尚且这样轻生,不能承受生活压力之重,那还有的芸芸众生呢?悲啊,叹啊!
故事平淡真实,福贵两口子悲凄的大半生,伴随着一个个生离死别的场景 。但不知不觉地被他们的“悲惨”命运感动了,品味到了什么叫人生,人为什么要活着……不能说这部作品多么伟大,只说他真切地告诉了什么叫活着……命运如此,福贵有得选择吗?人在命运面前显然渺小、茫然和脆弱 。
活着观后感(二)
“活着就是一切” 。这是我看完电影《活着》后所想说的第一句话 。虽然对于作家余华的小说至今还未拜读,但是仅就看完电影我就深深的被故事的内涵所折服,由此而想小说肯定所包含的东西要远远大于电影,有机会一定要好好读一下小说,再次品味一下作家对于故事的叙述 。
现在我只能说一说我看完电影之后的一些想法,或者说是一种感悟吧 。
电影《活着》主要是围绕福贵的一生展开的,可以说福贵的一生包含了人生的大部分不幸,有的人或许会说这样的一生在正常的人类生活中是很少发生的,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正是艺术所需要的一种效果,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它都是将故事所需要的矛盾集中在一点上尽情的表现它所需要的题 。只要是这个世界上可能发生的事它都可以运用,只要恰到好处,符合故事情节的需要就可以了 。当然,《活着》正是恰到好处的将人生的不幸集中在了福贵的一生之中 。
一个地主阔少在开始拥有人生的财富是没有好好的运用或是创造一翻,而是将其应用于赌博之中,直至将其所有输的一干二净的时候,他才慢慢的懂的了活着的些许意义 。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说,就是实践给予了我们认识的一切,正是这大起大落的开端给了福贵认识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