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观后感( 三 )


紧接着正当福贵准备开始好好的与妻儿寡母好好生活的时候,他不幸又被拉去当壮丁,当他与春生看见满山遍野的死尸时,他深深的感到了活着的美好 。“回去,我们可要好好的活啊!”这是他当时给春生说的话,虽然朴实,但是正是这句话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一个人面对死亡时对于生的渴望 。在他与春生约定回去好好生活之后,他们最终回到了久违的家,可是接下来还有什么在等待着他呢?
【活着观后感】回家之后,富贵的母亲已死,女儿凤霞也成了哑巴,虽然这不是怎么好的情形,可是经历了许多事之后富贵已经满足了 。之后富贵有开始了他那清贫但却快乐的生活 。然而生活并不会让他就这样快乐下去,因为编导所要讲的不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 。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大跃进”中当上区长的春生不慎开车撞死了有庆,福贵一家人伤痛欲绝,家珍更是不能原谅春生,她说:“你记着,你欠我们家一条命”文革时,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杀,一天半夜他来到福贵家,把毕生积蓄交给福贵,说他也不想活了 。这时家珍走出来对春生说“外面凉,屋里坐吧 。”春生临走时,家珍嘱咐他,“春生,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哪,你可得好好活着!” 。()在那样一中社会背景下,活着是多么艰难的意见事啊,可是无数黄面孔的、沉默的、坚韧的中国人还是那么无声无息地继续活着 。
初看完电影总觉的导演似乎过多的涉及那个时代的大背景,可是后来细细想来对于一部具有深刻主题的电影我们不能用静止的思维去思考,活着的意义是跨时代的,他是不以任何的年代为局限的,我想这才是导演所要告诉我们的 。
电影在继续,福贵的不幸也在继续着,可怜的凤霞——富贵的女儿,生命就葬送在几个卫校护士革命小将的幼稚的手里 。遭批斗的、三天没有吃到饭的"反动学术权威"王教授因七个馒头加水变成四十九个的典故晕在一边,说不清什么感觉,你可以后来拿这夸张细节作笑话,看时,却无论如何笑不出来 。家珍报着了无声息的凤霞哭喊"我只有这一个女儿"的时候,还是无法忍住自己的眼泪 。想想自己是否有些滥情,却觉得,这些眼泪是因为你还有新鲜的触觉,你还没有完全被生活折磨得麻木愚钝 。
听同学说在余华的小说中富贵的妻子,外孙甚至女婿最终也难逃死亡的厄运 。这不免让我对导演的改编表示赞同,因为导演在给我们讲述活着的深层含义时,在我们对于富贵的不幸深表悲痛时,导演给了我们些许安慰 。影片结尾,福贵对馒头说:“你是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
不管怎么说电影还是成功的,因为它已经将活着的意义表现出来了,它给予观众的除了震撼还有更多的思索 。活着就是一切,只有活着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生的意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