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利尔讲世界史读后感( 二 )


书中作者对于历史的讲述会让我感觉身临其境,同时也触发我对希利尔教育思想和方法的思考 。书中作者对知识的选择抹平了多和少的界线,()甚至对主题和内容的“重要性”也不屑一顾 。书中诸多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没有入选,希利尔所说的“重要”在于:这个人,这件事,孩子能理解吗?喜欢吗?能通过它建立起历史的映象和整体框架吗?《希利尔世界史》是年代为经,地域为纬,把不同国家地区穿插着讲,为孩子建立一个世界历史的框架,以期待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中,将框架逐次填充 。知识的多少,有意无意间,总是会多起来,只是快慢而已 。但只有在真框架、真精神的引领下,知识才能到达它应该到达的位置,才能成为一个人的识见,而不是死的知识点 。
作者字里行间,让我感受到他把孩子看成真正的“孩子”,而不是把他们仅仅当作灌输的对象、当作应付考试的机器 。做到处处尊重孩子的心理、尊重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理解力,平等地看待孩子,而不是时刻俯视他们 。正因为他确实是位爱孩子的作者,他懂得孩子们的心声,懂得孩子的真性情,他的文字才生趣盎然,比如说到我们是如何知道远古发生的事情时,希利尔会这样告诉孩子们:“猜测有很多种 。如果我伸出两只拳头,要你猜哪只手握有硬币,这是一种猜测 。你要么猜对要么猜错,一切全看运气 。还有另一种猜测 。比如下雪的时候,我看见雪地上有鞋印,我就会猜刚才一定有人经过,因为鞋子是不会自己走路的 。这种猜测就不是碰运气,而是靠常识 。因此,虽然我们没有生活在过去的时空,没有亲身经历过那时的一切,却仍然可以猜测到许许多多发生在古代的事情 。”希利尔总是能用很直接的语言,用孩子最感兴趣的思路,把问题讲得通通透透 。这样的文字就能深入他们的心 。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去悉心体会,关注,要顺着孩子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认真对待孩子们的意见和诉求 。用“爱”躬行自己的教育实践,正如希利尔所说“最好的老师是能调动起学生的热情,激起他们对知识渴望,引导他们孜孜不倦地去追求更好的事物,并将自己的真知灼见和真正的文化注入学生灵魂深处的老师 。”

希利尔讲世界史读后感(三)
暑假里闲来无事,随手从书架上拿了一本书,一看书名——《希利尔讲世界史》一定没意思!好像是爸爸单位的阿姨送的,但一时又没有其它选择,就随便翻翻吧 。
出乎意料的是,一旦开了个头我便被书中有趣的故事情节和异域风情的图画给吸引住了 。
希利尔是美国人,他是一个小学校长,他发现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内容特别枯燥,孩子们很难有兴趣读下去,更不要说去理解了,要学好历史首先是要对历史产生兴趣 。于是,希利尔就自己写了一本给孩子们看的历史书 。于是就有了这本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