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谖客孟尝君读后感( 四 )
聂政是战国时的侠客,魏国人,以任侠着称,为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一 。聂政年青侠义,因为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莹避祸到齐地(今山东境),以屠为业 。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名傀)廷争结仇,潜逃濮阳,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已报仇 。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朝都阳翟(今禹州),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 。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荣,遂持剑自破其面,挖眼、剖腹 。其姊在韩市寻到弟尸,伏尸痛哭,后撞死在聂政尸前 。其事迹见《史记·刺客列传》 。
荆轲是战国末期人,人称庆卿,据说本是齐国庆氏的后裔,后迁居卫国,改姓荆 。他喜好读书击剑,曾向卫元君游说,不被重用 。荆轲于是到四方游历,结识了许多豪杰志士 。随后,荆轲来到燕国,受到太子丹的礼遇 。为报知遇之恩,毅然赴秦刺杀秦王,失败而亡 。见《史记·刺客列传》 。
豫让,春秋战国间晋国人 。是晋卿智瑶家臣 。晋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一同灭了智氏 。豫让为了报答智瑶的知遇之恩,用漆涂抹身体,吞炭使自己声音嘶哑,悄悄伏在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后来被赵襄子所捕 。临死的时侯,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 。见《史记·刺客列传》 。
《战国策·赵策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 。”古代很多名士都士以这一句为人生信条的,冯谖就是其中之一 。
二、领导者的智慧
照理讲,一位无功无劳落魄至此的食客,不断提出各种过分的要求,确实会使人厌烦 。但是,孟尝君确实是君子风度强者眼光,怀有宏远之志一一他满足了这位弹铗客的要求 。于是,冯谖——这位以义度人的门客,在关键时刻,为孟尝君“市义”,投资了金钱买不到的威信,使这位公子在落难之时有了立身之所,得以再度发展 。
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 。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 。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 。当时,以养“士”着称的有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 。后人称他们为“战国四公子” 。正是由于他们能够广纳贤士,给于他们发挥自身能力的机会,并且知人善任,所以才会有“战国四公子”的强大声势 。
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士者得民心 。”当今社会最需要的就是人才,这就告诉领导者,要学会慧眼识珠,广纳贤才 。但是如何招揽人才,从这部作品中,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
推荐阅读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