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 ?拼多多盈利了,但白嫖党、刷单户变多了( 三 )


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 , 拼多多有意提高平台的交易佣金收入 , 但由于不同品类佣金率与平台品牌形象以及增值服务能力有关 , 长期以白牌商品为主的拼多多 , 如果想要提高平台佣金率 , 可能并不会太容易 。
这可以从“拼多多商家交流群”中窥见 , 群中 , 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之一就是“刷单” 。
群里有经验的商家会告诉新手商家 , 在拼多多 , 不要相信什么专业运营、标题优化、店铺装修、什么值什么率什么理论 , 也不需要看做的商品类目 , 所有“前期做好基础”的玄学都没用 , “刷才是真的 , 按照金字塔模式刷 。 ”而所谓金字塔模式的刷单 , 就是每天刷前一天的两倍 。
在这些商家看来 , 做拼多多没别的操作 , 运营模式基本都一样 , 就看谁刷得多 。 还有商家提到 , “如果资源位、多多进宝也理解为刷单的话 , 那就是刷 。 ”
商家们口中的刷单 , 是为了做假销量 。 一位商家说 , “无论是开车(直通车——营销推广工具) , 说白了都是做假数据 , 忽悠平台给真实流量 。 现在啥都是刷 , 不刷没流量没权重 。 ”
图/奇偶派
其实 , 拼多多上普遍出现的恶性刷单 , 还和平台特性不无关系 , 平台特性决定着拼多多必然要重走早期淘宝、天猫的老路 。
在早期天猫、淘宝的销量时代 , 销量决定了搜索展位位置 , 销量哪里大 , 流量就往哪里倾斜 。 在2016年315曝光淘宝刷单之前 , 刷单一直是淘宝商家的利器 。 315之后 , 便不允许刷单和开直通车了 。
此后 , 淘宝、天猫不约而同地逐渐弱化销量权重 , 各种围绕用户体验的指标被提升 , 一系列体验指标集被细化分解为后来的DSR评分系统 , 恶性循环刷单的局面得以被打破 。
从商家交流群中获取到的信息来看 , 拼多多平台同样设置了DSR系统 , 但似乎这套系统对拼多多是失效的 , 因为恶性刷单依然在不断上演 。
做成人用品、食品品类的商家刘冬告诉我们 , 在淘宝京东开店不是只有刷单这一条路 , “正常补点评价就能做 , 京挑客、淘宝客 , 什么值得买 , 发一发就OK 。 ”
我们从另一位京东服务商处了解到 , 所谓淘宝客、京挑客 , 分别是淘宝和京东官方重点扶持的站外推广渠道 , 每一个淘客/挑客都是商城的推销员 。 每成交一单都有相应的佣金 , 佣金一般都是成交金额的20%-30% 。 “当然也有一些不计成本猛砸的商家 , 愿意设置50%以上高佣金或者直接免单包邮费狂刷 。 ”
在淘客和挑客行业中的逻辑是:商家赔钱或保本找淘客大量出单—提升搜索排名增加访客—靠前台价格的日常销售拿利润—继续砸钱走淘客 。
在中信建投证券的报告中提到 , 淘宝客的展示位置不固定 , 推广渠道主要有:淘宝客自行搭建的网站或app、各大聊天工具(如QQ、微信等)、社交平台(如微博、论坛等)等淘宝网之外的渠道 。 淘宝客的收费方式按照点击收费 , 按成交次数扣除佣金 。
当下 , 在拼多多上的商家们 , 依然只能依靠刷单来促进店铺的成长 。 如此看来 , 拼多多平台的佣金货币化之路似乎还很遥远 , 平台交易服务收入的提高也任重道远 。
今年第二季度财报发布的同一天 , 拼多多设立了“百亿农研专项” , CEO陈磊表示 , “本季度的全部利润及以后几个季度可能有的利润 , 将首先进入这个专项 , 直至100亿的总额得到满足 。 ”
佣金货币化之路遥遥无期 , 拼多多又能在农业上布局成功吗?
迷雾重重的财报再来看拼多多今年Q2的财报 。
前两个季度 , 拼多多动作不断 , 让拼多多原本简单的营收结构(营销服务收入和交易服务收入)变得迷雾重重 。
今年第二季度 , 拼多多实现了上市以来首次盈利 。 2021年Q2 , 拼多多归母净利润转正 , 扭亏为盈24.15亿元 。
目前 , 拼多多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三部分:营销服务收入(广告推广)、交易服务收入和1P商品销售收入 。 本季度 , 拼多多实现总营收230亿元 , 同比增速89% , 远低于前两季度145.97%和238.95%的增速 。
在分业务上 , 由于电商的季节性因素 , 本季度拼多多营销服务收入从今年Q1的141.11亿元回升至今年Q2的180.8亿元 。
虽然Q2有618电商节 , 但本季度 , 拼多多总营收增速大幅放缓 , 主要还是因为拼多多去年Q4新增的1P自营商品销售收入在本季度大幅下跌 , 第二季度 , 拼多多商品销售收入仅有19.58亿元 , 远低于2020年Q4的53.58亿元和2021年Q1的51.24亿元 。
除了新增自营商品销售收入的变动对本季度营收的影响最大 , 在财报中 , 长期以来作为第二营收支柱的交易服务收入 , 近几个季度以来收入变动较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