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坊|刘天池:学表演,到底是在学什么?

多年前,刘天池因为在张艺谋电影《活着》中饰演哑女凤霞一角而出道;后来赴日本四季剧团学习;学成归来后,她不仅出演了众多影视话剧,还成为了一名表演指导老师,并创办了刘天池表演工坊。在担任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副教授同时,她还在《演员的诞生》《我就是演员》等综艺节目中担任表演指导,培养出不少行业中坚力量和新生代职业演员。
9月11日,成立五年的刘天池表演工坊,举办了主题为“请开始你的表演!”的年度开放日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让到场嘉宾和观众体验到了与表演艺术为伴的充实感受。在接受采访人员专访时,刘天池谈到了对表演艺术和演艺行业现状的态度,呼吁整个行业更加尊重职业精神,尊重表演艺术,尊重认真从业者,以及她对艺术、生活和人生的种种思考。在她看来,“表演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教育,则是激发这项奇妙能力的老师。在老师的引领下,保有好奇心、想象力、行动力的人,能发掘不一样的内心,然后怀揣发现惊奇的喜悦,通向更广阔的人生境地。”

采访人员:你是中央戏剧学院的教师,为什么还要在学校之外创办这样一个表演教学工坊呢?
刘天池:表演不是学了四年就学完了,就能都掌握了。四年的学校学习其实仅仅是入门。专业院校四年的完整教学体系,是把一个普通人训练成具备创作能力的演员,让他能够掌握一些打开自己身体的方法,具备演员的一些基本技能,懂得建立角色的心理状态。但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学,培养出的是半成品。学生们到外面拍戏时,由于拍摄现场的时间问题,还有一些主创的能力问题,导致很多年轻学生在“武功”还没有娴熟的时候,就已经被扔到了“战场”上,那一定是“丢盔卸甲”的状态。面对年轻演员们的这种困境,我跟我的好朋友也是后来的合伙人李梅说,我们做一个工作室,来延续一个“第5年教学”的概念吧。当学生们在“战场”上“丢盔卸甲”了,我们去帮助他把学习的欲望、技能,整合到一个娴熟的状态,去应对各种各样的“战场”,他的信心才会增强起来。所以在2016年,我们做了工作室。
采访人员:工作室会对演员进行什么样的训练呢?
刘天池:我在表演上一直坚持这样一个原则:英雄可以不论出处,但是想成英雄,就得有点武功招数。所以我们工作室会对年轻演员进行“魔鬼式”专业训练。我告诉这些孩子,在课堂上被我们老师打压,远远好于你们到了拍摄现场被别人打压。而且别人打压你们,我会心疼。因为我们老师一方面是训练者,同时也一定是保护者。但现场的一些导演或者工作人员,很可能直接就会对演员冷眼,或者言语上夹枪带棒。打铁还需自身硬,年轻演员要是想吃这碗饭,就应该把自己的专业弄好。对演员这个群体,我一方面希望这个群体能够茁壮成长起来,同时又深知并心疼这个群体。其实演员比较脆弱,任何人都可以对他们评头论足、指指点点,所以他们要承受的压力很大。作为老师,我真心希望帮助年轻演员们赶紧成长起来,这样才能让这个行业走向正轨,这是我们工作室要做的事情。我经常说,“你是想当一个老师,还是成为一个老师?这是不一样的。”当一个老师很容易,但成为一个老师并不容易。你要做到在你的整个场域把别人燃烧起来,把知识传递给一群年轻的孩子。
采访人员:演员和其他行业不同,有时可能一个没什么表演经验的人,能得到很多人的喜欢,而一个非常有经验的成熟演员,却可能会面对各种质疑,甚至会对自己的演技产生怀疑。那么演技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
刘天池:表演、演技,其实跟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和阅历是直接挂钩的。在一个演员的艺术生命长河中,他的生活经历、素质修养、眼界视野,只有一层一层地提升,才有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驾驭更加复杂的角色。角色越复杂,演员的精神追求也就越强大。演员如果自己的阅历和探究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碰到复杂的角色就完了。作为一个演员,要在情感的熔炉里大炼钢铁,平时也要去滋养自己,而不是只用以前在学校学的“几板斧”去应付。所以演员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而且是跟自己的生活粘连得最为紧密的一项职业。作为演员,如果不抱住生活的根,就会腾空了,不知道去向哪了。而你对生活体验的越深,你所扮演的角色就会越丰富。
工坊|刘天池:学表演,到底是在学什么?
文章插图


采访人员:你认为演员和明星有什么不一样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