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元 认知心理学:大脑内部的“小程序”是如何搭建的?( 二 )


用空间维度的说法就是 , 你已经不再是一维空间的思维了 , 而是二维空间的思维了 。
用5+2*3=11这个公式做比喻 。
第一 , 数字2和3是两个概念点 , 彼此通过乘法逻辑的连接形成一条线 , 即2*3=6 。
第二 , 数字6和5通过加法逻辑的连接形成另一条线 , 即6+5=11 。
第三 , 这两条线相交 , 形成了一个面 , 形成了局部思维 。
直线相交成面由于大量的“线性思维”的交叉重叠 , 所以在我们的脑中会形成一套错综复杂网络型思维 , 成为神经元网络 。 就好像一张渔网 , 迭代出千丝万缕的逻辑关系 。
神经元网络
如果有一天 , 你跟你老公打架了 , 然后跟闺蜜哭诉 , 你闺蜜说 , 这样的男人不要也罢 , 换一个 。 真正爱你的男人 , 应该是 。。。。 样子的 。 这就是明显的“线性思维” , 就那么一条思维 , 简称“大条” 。
换句话说 , 孩子怎么办 , 将来怎么办 , 是非对错谁的责任大 , 过日子应该怎么过 , 方案是什么 , 等等 , 居然少了这么多线性思维 , 这些角度都没有概念连接的线 。
在通俗点讲 , “计算器思维”和“计算机思维”有着天壤之别 。
出生时 , 婴儿的神经元是相互独立的、未连接的 。 在人生的头两年 , 随着大脑细胞接收感觉信息 , 它们异常迅速地连接起来 。 每一秒就有多达200万个新连接(突触)在婴儿的大脑里形成 。 两岁时 , 小孩子拥有超过100万亿个突触 , 是成年人的两倍 。
虽然我们大脑内部的神经网络 , 是由极其复杂的“线性逻辑”组合而成的 。 然而 , 您有所不知 , 突触连接的数量达到了高峰 , 远远超过自身所需 。 新连接数量将不再大量增长 , 取而代之的是神经的“修剪”策略 。 随着孩子不断成长 , 50%的突触都会被剪掉 , 形成最后的神经元网络 。
修剪神经元的成熟化您可能不禁会问 , 从“神经突触修剪”这个角度来说 , 因为我脑中少了这么多的“线” , 我是不是变笨了 。
然而, 事实却恰恰相反 , 不是变笨了 , 而是你变得更加成熟了 。
怎么解释呢?给大家看一个实验 , 方便理解 。
爱德华·李·桑代克在19世纪末期的时候 , 开始对大量动物的学习情况进行实验研究 。 其中最著名的实验就是饿猫学习如何逃出迷笼 , 获得食物的实验 。
桑代克把一直处于饥饿中的猫关入一个笼子中 , 当然 , 这个笼子是经过特殊处理的 。 他在笼子中安装了一根绳子和一个按钮 , 通过拉动绳子和按下按钮 , 笼子就会自动打开 。 当然 , 处于饥饿中的猫并不知道这点 。 所以 , 当猫第一次被关进笼子的时候 , 感到非常的迷茫 。 之后 , 桑代克在笼子外面然后笼子外面放了美味的食物 , 然后发现这只猫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 , 东抓西咬 。
经过一段时间 , 这只饥饿的猫无意中打开了笼子 , 并吃到了笼外美味的食物 。
之后 , 桑代克等小猫酒足饭饱之后 , 重新抓回笼子中 。
之后 , 小猫不再那么迷茫 , 而是按照以往的“经验”行事 , 每次都能吃到美味的食物 。
被关进笼子的猫通过这个实验 , 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 , 也就是说 , 这只被桑代克关进迷笼中的猫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 , 学会了打开笼子门的动作 。
桑代克很快把这个实验写成了报告 , 他在报告中表示 , 他发现了学习类型 。 最初猫被关进迷笼中所出现的挣扎动作都是盲目的 , 当猫的某一个盲目动作意外打开了笼子的门 , 那么当猫再次被放进笼子后 , 所有其他未成功的动作都消失了 , 成功逃出笼子的正确动作被保留下来 。
也就是说 , 如果个体对某种情景下所出现的反应形成可变的联结之后 , 会出现一种满足的状况 , 这时这种联结就会加强 。 反之 , 如果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是让个体感到厌恶的 , 那么这种联结就会被削弱 。
用神经学的角度解释为:如果一个突触成功加入了某神经回路中 , 它就得到强化;反之 , 如果它没有用 , 就会遭到弱化 , 最终被消除 。
就好像上学期间的唐诗 , 倒背如流 , 工作后 , 几乎都还给老师了 , 就是因为“唐诗=加分” , 已经不具备生存逻辑的必须存在了 。
从这个角度为出发点 , 就可以诠释为什么突触变少了 , 反而是成熟和聪明的表现 。 因为减少的突触 , 其实用效率太低 。
所以 , 如果有一天 , 你的工作和生活遇到麻烦了 , 不要害怕 , 也不要怀疑自己 , 这是试错的一个阶段而已 , 没什么大不了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