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主创讲述中秋奇妙游“最深奥的节目”:最大的困难是彻底想通( 二 )
片场最惊险的一幕,出现在《和》正片的第一个武术镜头。根据设计,身穿白衣的武术世界冠军马建超要在屋脊上做一个单腿穿梭、下蹲的动作,摄像机镜头从近景拉到云海翻腾的远景。然而拍摄前两日天气条件恶劣,第三天仍然下雨,风大到原本用来拍摄的无人机都飞不起来。可是摄制组已经没有时间再等待了,商议之后,马建超决定顶着风雨上阵。
文章插图
武术世界冠军马建超在风雨中完成了高难度平衡。
“他是单脚站在古代那种带弧度的房檐上面,琉璃瓦还打滑,风吹得衣角、裤脚全都飞起来,每做一个动作,我都看得心惊胆战。后来马老师真就凭借多年的功底,在那上面完成了既定动作。”崔鹏科说。置身于深山浓雾之中,所有人都完成了一次“修行”。
须臾之间
对于从业十几年、操刀过无数大型舞台节目的崔鹏科来说,为什么编导《和》这个时长仅3分半钟的作品,重新激发了他的表达欲?他对南都采访人员答道,做这个节目让他和团队都改变了很多,一方面是超越了过去以棚内录制为主的工作方法,另一方面是从对视觉化呈现的倚重转向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入解析。在他看来,这是一个质的进步。
“做完了《和》之后,我再回头看我自己以前的所谓‘中国风’的作品,心情完全不一样了。如果现在让我重新去做,我一定会比那时候做得好很多,不止一倍。因为以前更多的是一些既定的认知,比如说‘中国风’,乐器里面要有个笛子、有个古筝,舞台背景放几幅山水画,勾个轮廓,编舞上加几个古典舞的动作,可能就算是‘国潮’了,也就是说把中国风的元素跟现代潮流的东西做一个融合。”崔鹏科说道,“而这次的作品,就真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区别在于,必须要保证它的‘准确性’。”
最终面世的《和》,文化浓度极高,出现的每个元素都有意义,有“来处”。最显要的比如贯穿节目始终的“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和”,便源自太极拳之“内三合”;饰演戚继光的演员所吟诵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确是这位民族英雄写下的自励诗句。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细节凝聚着匠心。譬如剧情中两人对弈的那盘棋局,其实是中国围棋历史上著名的“死局”,节目正是在惆怅、纠结的破局思索中展开。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和》中还原了中国古代围棋名局。
两位太极拳高手过招时,云海中若隐若现的光点特效,是在道教文化、乃至于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及价值的“河图”、“洛书”。
文章插图
【 南都|主创讲述中秋奇妙游“最深奥的节目”:最大的困难是彻底想通】
文章插图
“河图”、“洛书”。
在节目编创过程中,很多主创都不禁被传统文化的精深、幽微深深吸引,崔鹏科把《道德经》从头到尾研读了一遍,又听吴彤讲了很多“笙”的道理,几度因为“信息量过载”而失眠。他越来越发觉,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正如“道”的阴阳相生、太极的刚柔并济、笙的一呼一吸、围棋的一黑一白那样,是正反两面相互依存。面对“死局”,弈者不应执迷争胜,或许最好的解局方式就是“放下”,然后重新开始。
在《和》的尾声,当现代装扮的吴彤与古代版的“自己”手谈之后,棋盘清空,而他在对局开始时敬予对手的一杯清茶仍冒着热气。
崔鹏科说,这个“开放式”的结局也映射了他的心境。是一场古今对话也好,体悟与思辨也罢,走出迷局之后,内心的豁然开朗只在“须臾之间”。
采写:南都采访人员侯婧婧
资料图由受访者提供
推荐阅读
- 小龙人主演陈嘉男在《传承以艺术之名》节目中讲述重拍小龙人
- 香港警方制作纪录片 讲述2021年警察故事
- 探班2022郑州春晚:光阴的故事讲述城市记忆
- 《鲁健访谈》: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非诚勿扰》讲述两代铁路人的传承
- 听了这两个明星讲述的就医经历,我只想问:这是真的吗?
- 东方卫视跨年盛典邀请《长津湖之水门桥》主创亮相
- 《王牌部队》开播,讲述大时代下的小人物情怀
- 2022东营少儿网络春晚|中国英雄:一起听孩子们讲述心中的英雄
- 2022浙江卫视跨年晚会第二批阵容官宣 用歌声讲述我们的闪光故事 蓝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