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文化经济带|【董老师说】长城是人工与地理环境的天成之作

长城文化经济带|【董老师说】长城是人工与地理环境的天成之作
文章图片

董老师说:长城内外的历史发展过程,始终受空间地域广阔、经济类型复杂、气候条件区域差异较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是长城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因素,地理环境与长城的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在认识长城与长城地区环境的关系方面不能忽略 。长城内外不同民族的生产、生活和历史文化特色的形成取决于许多因素,地理环境也是对其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
这道人工构建的防御线,主要是补充北方自然环境天然屏障的不足,以防御来自游牧势力的扰掠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中国东边和东南为海洋所环绕,西部有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西南有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难以逾越的屏障,只有北部蒙古戈壁沙漠,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的广阔草原可以联系游牧民族 。
这种相对独立并几乎与外部世界隔绝的自然环境,使中国古代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形成各自并行发展的状态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只有从东北到西北的北方没有可以阻挡进攻的天然屏障,这是长城产生的地理基础 。有了长城的存在,小股随时可以对农民进行抢掠者,只能望长城兴叹,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
长城文化经济带|【董老师说】长城是人工与地理环境的天成之作
文章图片

我国地形图中国特殊的地理位置中,有一块温度与湿度均适宜农耕的区域,即中原地区,这是古代华夏民族的发源地 。古人认为,这片土地是天下的中心地区 。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族自称中国,以别于四夷 。在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下,农耕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长时间受长城保护,得到持续发展,中国文化也因此具有了较好的持续性 。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凝聚力 。在世界发展史上,中国内地的农业区的面积和粮食产量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供养着数量最多的人口 。相对独立的环境之内,可以满足农耕经济自给自足发展的需要 。作为东亚大陆重要的农耕族群能够发展强大起来,首先得益于黄河与长江流域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地理环境 。
长城文化经济带|【董老师说】长城是人工与地理环境的天成之作
文章图片

黄河和长江流域
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农耕经济的春种秋收及中间阶段的浇水施肥除草是在同一地域进行的一个完整、连续的过程,每年开春就要做好全年的安排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按部就班、从大处着眼、从具体处着手的思维模式 。其中也包括整体安全的考虑,没有安全的保障,一切就无从谈起 。对于古代中国而言,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其他政权可以跨越地理限制,对中国构成威胁 。公元前 6 世纪,横跨亚非两大洲的波斯帝国占领了埃及、两河流域、伊朗高原,但到了帕米尔高原,没能跨越锡尔河 。公元前 4 世纪,马其顿皇帝亚历山大的远征军,占领了伊朗、印度之后也没能跨越帕米尔高原进一步威胁中国 。7 世纪驰骋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也止步于帕米尔高原,没有对中国构成威胁 。西方各大帝国从西向东发展时,受自身实力和当时技术条件等方面的影响,均没能跨越中国西北到西南的各种自然环境构成的天然屏障,对当时的中国构成威胁 。 
长城文化经济带|【董老师说】长城是人工与地理环境的天成之作
文章图片

帕米尔高原所在位置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长城以内的农耕民族得以发展成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多民族共同体 。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相对稳定 。农耕经济的文化及其文明,对长城外各民族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并形成了周边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向中原地区内聚的现象 。正是这种内聚力,使中华文明得以不断地发展 。中国的西北、西南的高原和高山、戈壁和荒漠,东面和南面的海岸线,形成了人类早期难以逾越的障碍 。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提供了安全,但也相应地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唐朝以前中国与西方的联系主要依靠陆路,1.8 万千米的海岸线成为古代中国早期与外部世界交往的阻隔 。 
长城文化经济带|【董老师说】长城是人工与地理环境的天成之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