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绥边区|晋绥边区经济建设——粉碎侵华日军“以战养战”图谋
一、晋绥边区:陕甘宁边区门户上的一道钢铁屏障
晋绥抗日民主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敌后抗日军民创建的重要抗日根据地之一,包括晋西北和绥远大青山两个战略区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权在边区行署之下设立绥蒙政府、8个专署,包括41个县、160个区、1.2万个自然村,边区人口约320万余人 。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华北万分危急 。1937年9月,八路军第120师师长贺龙率部开赴晋西北地区,配合国民党军和阎锡山晋绥军联合作战,协同坚守长城防线,开展游击战争 。11月初,第120师在雁北的井坪、平鲁、雁门关等地沉重打击日军嚣张气焰 。太原失守后,华北国民党部队为主的阵地战失败退却,八路军开始发挥主导作用,大面积深入敌占区开展游击战 。
文章图片
贺龙
根据党中央、毛泽东关于“发挥进一步独立自主原则,坚持华北游击战争,同日寇力争山西全省的大多数乡村,使之化为游击根据地”的重要指示,11月11日,朱德、彭德怀在和顺县石拐镇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将大部分兵力分散各地,发动群众建立武装,通过同阎锡山的统战工作,在山西全省创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由120师在汾阳、离石公路以北、同蒲线以西建立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确定115师聂荣臻部以五台山、恒山为中心,开创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15师其余主力转移到吕梁地区,开创晋西南抗日根据地;129师以太行山为中心,以晋东南为基地,创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
1838年5月,120师主力一部分坚守和扩大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其他主力部队分散战斗,相继开辟冀东抗日根据地、桑干河西岸抗日根据地、雁北抗日根据地、大青山抗日根据地 。到1938年12月,形成以大青山为依托的绥西、绥南、绥中三块游击根据地,并逐步同晋西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晋绥抗日根据地,包括山西西北部和绥远东南部广大地区 。晋绥抗日根据地,是矗立在陕甘宁边区门户上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使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进犯陕甘宁边区 。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反共摩擦事件却接连不断 。1939年12月,阎锡山几乎动用了全部晋绥军进攻山西新军,镇压与新军一体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发动震惊全国的晋西事变 。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局,党中央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外交方针,争取阎锡山继续留在抗日阵营,妥善处理了晋西事变 。
晋西事变后,为继续凝聚军民抗日的决心和意志,1940年1月15日,晋西北军民代表大会在兴县蔡家崖召开,正式建立根据地政权,当时为了争取阎锡山继续抗日,仍沿用山西省第二游击区行署的名义,1941年8月决定改为晋西北行政公署 。1943年11月,晋西北行政公署更名为晋绥边区行政公署 。
1941年1月,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八路军军饷被断,武器装备、军需补给需要自力更生、自行筹募 。而此时国际局势风云突变,6月纳粹德国闪击苏联,轴心国之一的日本以为苏联被牵制在欧洲战场,无力支援远东,于是大规模扩充在华北的关东军兵力和武器 。1941—1942年侵华日军加紧分割、封锁、蚕食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日伪军千人以上“扫荡”达19次,累计400余天 。边区斗争异常艰难,晋绥抗日根据地处于极端困难时期 。
日军疯狂举兵南下,加紧蚕食各抗日根据地 。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顽强抵抗 。晋西北行政公署在根据地建立“三三制”政权,实行减租减息,开展大生产运动,保障和支援战争 。根据地军民坚持游击战争,同仇敌忾,挫败日伪军频繁“扫荡”,攻克或挤走日伪军据点,收复大片国土,反“扫荡”、反蚕食斗争不断取得胜利 。
1943年底,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终于出现了转机,美英苏决定开辟第二战场,实施霸王计划 。1944年6月6日,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对德国法西斯发起大规模攻势;6月15日,美军组织远程轰炸机从中国基地起飞首次轰炸日本本土 。日军在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战场上连连战败,华北地区兵力空虚,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始局部和全面反攻,人民群众踊跃参军参战,根据地军民作战2.8万多次,击毙和俘虏日伪军13万多人 。部队由8200余人发展到4.5万多人,地方武装发展到4万余人,民兵、自卫队发展到66万多人 。
推荐阅读
- 晋绥军中的抗战英雄部队 傅作义的第35军
- 抗战英烈李永安 冀鲁边区牺牲的军分区副司令
- 抗战英烈陈中柱 威震泰州的鲁苏皖边区游击司令
- 晋绥军抗战简介 阎锡山主导下坚持持久抗战
- 抗战英烈郭征 在保卫晋察冀边区战斗中牺牲
- 晋绥军中的抗日名将 大多出自傅作义的35军
- 抗战中的晋绥军炮兵 曾在太原与日军血战数月
- 王凤山将军 晋绥军抗战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
- 抗战英烈杜子孚 死于白刃格斗的冀鲁边区政委
- 抗战英烈高捷成 晋冀鲁豫边区金融业的奠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