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剧|“不要和成年还看偶像剧的女生谈恋爱!”
“不要和成年还看偶像剧的女生谈恋爱!”
文章插图
-1-记得很久很久之前,看过一期类似于非常完美的节目。男嘉宾反选女嘉宾,灭灯环节。他把某位女嘉宾灯灭掉的理由,是因为她都二十五了,还喜欢看偶像剧。男嘉宾的大概意思是说:“女嘉宾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天天沉浸在这种不现实的、玛丽苏的偶像剧里。意淫着一场甜腻的爱情,花痴着一个完美体贴的对象,爱情观上大概是比较幼稚的。”偶像剧在这位男嘉宾的眼里,就是一场女性自我意淫的美梦。我不得不承认,当时的自己听了这番言论,内心是有恐慌感的,因为觉得他的话确实在理。“偶像剧”这三个字,严格上来说,是一个中性词,但大多数人并不这样认为。逛论坛的时候,就可以看到许多用“没事就宅着看偶像剧”、“天天一脸花痴的看偶像剧”等等语句,来描述那些一事无成的女性。奢靡、无脑、幼稚、玛丽苏、不切实际,这些都是人们在心底隐隐的,给“偶像剧”安上的标签。偶像剧,就如此沦为女性意淫的代名词。
文章插图
-2-自己最近这段时间,把台湾偶像剧翻起来看了。起初,是抱着消遣与怀旧的心态看的,但意料之外的是,随着成年之后心境的不同,竟从中产生了许多细碎的感触。之前的许多台湾偶像剧,儿时浅薄的自己,只能看到他们眼里的爱意。到了如今,理解力相比较于儿时有很大进步,才能看清楚这些台湾偶像剧的内核。它们的本质上,是一个因爱成长,互相包容的故事。《命中注定我爱你》,挥之即来,呼之即去的便利贴女孩陈欣怡,在爱中学会反抗,变得自信;爱逃避,没有担当的纪存希,在爱中成长,懂得责任,学会体恤周边之人。
文章插图
《海派甜心》,陈宝珠和林达浪,就是两个互相取暖的存在。他们就是两种环境下的,两个极端。一个太过独立,抗拒所有外界触碰;一个因被过分保护,太过天真单纯,内心渴望独立。两个人在相爱中,渐渐的规正自身的极端,成就对方变成明媚的人。
文章插图
最为经典的《恶作剧之吻》,在遇见湘琴之前,直树的世界没有七情六欲,也没有所谓理想,他就那般孤傲的站在高处。在遇见直树之前,湘琴她的人生是一片迷茫,没有人生的方向。后来,他们遇见、相爱,彼此折磨,一同成长,一同改变。他们都不完美,相反还存在着不少缺憾。虽说女主人公无一例外的平凡,但都有自身熠熠生辉的闪光点。陈欣怡的温暖善意,陈宝珠的倔强坚强,袁湘琴的执拗纯粹。平凡身上细碎的光,终有一天会被发现与赏识,这或许就是偶像剧赋予的一点美好吧。
文章插图
-3-去年知乎在讨论“为何《如懿传》的热度远不及《延禧攻略》?”时,有一条答案被顶到了热门:生活已经这么惨了,累了一天回家看剧。女主斗了半天,还落了个孤独惨死的下场,我真不知道还有什么心境看下去。知乎看到这个回答,自己恍然明白了,成年之后看偶像剧的意义。被现实生活压榨得卑微的我们,存有太多的疲倦与无奈。烦恼着压力,焦虑着一切,这个世界早已不像儿时想象的那般美好。可不可以留有一点点的时间,让偶像剧骗骗自己。世界还是那样美好,温暖纯良的人最终都会有好的回报;那些狡诈阴险的坏人,一定会得到惩戒。平凡的自己阿,也终有一天会遇到那个,能够发现自己身上细碎光芒的人。而且,不必烦恼他会不会变心,不必烦恼这份爱情会不会在琐碎中消磨殆尽,不必烦恼要如何维持这份心悸。在偶像剧的世界里,没有这些烦恼,因为无论如何,他都会喜欢你,直到永远。无法否认,这确实也可以理解为一场逃离。不过,片刻的又逃离有什么不好?好不容易才有做梦的时间,让我意淫下不可以吗?当童话被现实生活消磨殆尽,就不要剥夺它在幻想中所带来的那份憧憬了吧。
文章插图
、
推荐阅读
- 《舞蹈生》收官夜,孟美岐终遭舍弃,连学员写歌都不敢提她名字
- 原创街舞《黄河》舞动“湾区春晚”
- 李健妻子罕见曝光, 不仅是清华博士还被星探搭讪
- 比陈小春更“怕”老婆的,不是杜江,也不是邓超,是这位硬汉
- 黄渤喊话孙红雷不要打扰自己和张艺兴, 孙红雷的回答笑翻全场
- 讲真,你家厨房乱,真不是因为小!
- 张淇在《朋友请听好》第二季重回“主播”台,流程娴熟
- 好善良!龚俊谈偶像周杰伦:五年没发专辑也没事,不要给他压力!
- 谭轩辕瞧不上贺三,李克勤非常器重贺三,贺三的实力到底如何?
- 拒绝《中国好声音》和《我是歌手》,张学友为何连春晚也不参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