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 箭毒蛙有多可怕?自身不生产毒素,身上致命剧毒全是吃出来的( 二 )


箭毒蛙和其它蛙类不同 , 不吃空中飞的飞蛾、水里游的鱼虾 , 却对地面上蚂蚁、蟋蟀、蜘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小型昆虫情有独钟 。
这些动物体内含有一种有毒的生物碱 , 当箭毒蛙吃了这些动物后 , 有毒的代谢物会通过血液循环、消化系统等方式渗透到箭毒蛙的皮肤上 , 从皮肤小孔分泌出浓缩的毒液 , 作为保护自己的“铠甲” 。
一些箭毒蛙甚至还可以对有毒化合物进行改良 , 使毒性增强好几倍 。 吃得越多 , 毒性越强 , 在箭毒蛙家族中 , 颜色越鲜亮就越危险 , 皮肤为金色、绿色、橙色的箭毒蛙 , 更有“炫耀”的资本 。
箭毒蛙一年四季都可以繁殖 , 雌雄交配后 , 雌蛙产下蛙卵就潇洒离去 , 雄蛙则会留下悉心照料幼体 , 不辞辛苦地将小蝌蚪背到不同的水洼里发育 。 这是因为蝌蚪是肉食性 , 待在一起会自相残杀 。
褪去尾巴之前 , 小蝌蚪身上没有毒性 , 在水中发育几天后 , 雌蛙会返回照料幸运活下的小蝌蚪 , 产下未受精的卵给小蝌蚪吃 。
未受精的卵生物碱含量也很高 , 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防御敌害 。 新生的小蝌蚪们吃着卵一天天长大 , 几个月后尾巴消失 , 就可以成长为一只强壮的箭毒蛙 。
为什么箭毒蛙不会被自己毒死?箭毒蛙分泌出的毒液既能润滑皮肤 , 也能保持自己不遭受敌害 , 美丽的外表下具有强大的杀伤力 , 攻击者看到箭毒蛙 , 基本都选择绕道而走 。
毕竟猎食箭毒蛙 , 也就相当于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 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的 。 然而 , 令人疑惑的是 , 带有致命毒液的箭毒蛙 , 为何不会被自己毒死?
为了弄清缘由 , 科学家也做了不少实验 , 箭毒蛙自身不受这些毒素的伤害 , 主要是由于其体内基因发生了突变 。
箭毒蛙的毒素被称为“地棘蛙素” , 能与动物神经系统内的受体结合 , 干扰乙酰胆碱传递神经讯号的工作 , 严重可导致死亡 。 神奇的是 , 箭毒蛙却不会受到该毒素的影响 。


研究发现 , 由于箭毒蛙基因的突变 , 其体内构成毒素受体的2500个氨基酸中有3个发生了改变 , 影响了正常受体的结合 。
这种微乎其微的改变 , 让箭毒蛙产生免疫 , 不仅可以利用毒素吓退天敌 , 还可以保全自己 。
科学家还发现 , 在箭毒蛙的进化历程中 , 这种基因突变曾发生过3次 , 在持续演变中慢慢稳定下来 , 使自身对这些毒液完全具有免疫能力 。
吃“毒食”产毒液 , 自己却不会被毒死 , 这是箭毒蛙进化出来的一大本领 , 成为其生存下来的可怕武器 。 然而 , 再强大的武器也有弱点或软肋 。
箭毒蛙的致命弱点箭毒蛙的色彩十分醒目 , 在雨林中却根本不需要有所顾忌 , 可以毫无畏惧地向其它动物炫耀自己鲜亮的皮肤 。 因为几乎所有生物都知道箭毒蛙的危险性 , 连掠食动物也不敢接近它 。
不过 , 也不排除一些没见过世面的“糊涂虫” , 会不小心误食箭毒蛙 , 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 生活在茂密的热点雨林中 , 箭毒蛙几乎没有天敌 , 却有一个致命弱点--怕人类 。
世世代代生活在亚马逊雨林的土著居民 , 得知箭毒蛙的毒液具有强大的杀伤力 , 便想尽办法收集箭毒蛙的毒素 。
将毒素涂抹在箭头上制成毒箭或标枪 , 用来捕杀鸟类、猴子等其它动物 , 箭毒蛙这一名字也是因此得来 。
当地人通常用火烘烤箭毒蛙 , 将毒素从其皮肤中逼出 , 或者用细藤条将箭毒蛙的四条腿紧紧拴住 , 再用小木棍或者鱼叉来回摩擦刺激背部 , 促使箭毒蛙分泌出毒液 。
不过大多数土著人采集完毒液就会将箭毒蛙放走 , 以便它们能够继续“生产”毒液 。
后来 , 人类发现箭毒蛙不仅可以应用于神经系统实验研究 , 经过一段时间养殖后 , 毒性也会慢慢消失 , 还可以当做宠物饲养 , 渐渐增大了对箭毒蛙的捕杀量 。
再加上生态破坏、气候变化、栖息地减少等一系列因素 , 箭毒蛙的处境变得越来越艰难 , 数量骤降 , 已经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单中 。
箭毒蛙 , 战斗力强悍的丛林杀手 , 碰到人类 , 也会败下阵来 。
【月球|箭毒蛙有多可怕?自身不生产毒素,身上致命剧毒全是吃出来的】--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