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 又到诺奖颁奖,诺贝尔奖120年了,关于诺贝尔的故事却已少有人知


太空 又到诺奖颁奖,诺贝尔奖120年了,关于诺贝尔的故事却已少有人知
文章图片

太空 又到诺奖颁奖,诺贝尔奖120年了,关于诺贝尔的故事却已少有人知
文章图片

太空 又到诺奖颁奖,诺贝尔奖120年了,关于诺贝尔的故事却已少有人知
文章图片

太空 又到诺奖颁奖,诺贝尔奖120年了,关于诺贝尔的故事却已少有人知
文章图片

太空 又到诺奖颁奖,诺贝尔奖120年了,关于诺贝尔的故事却已少有人知
文章图片


诺贝尔奖奖牌
诺尔贝奖是世界范围内科学研究领域含金量最高的奖项 。 这个奖项从1901年首次颁发 , 至今已持续了一个多世纪 , 人们普遍有疑问 , 诺贝尔虽十分富足 , 但他设置的奖金怎么能延续到今天呢?其实 , 接受诺贝尔委托的银行一直都在为其做战略投资 。 他的资金除用于发奖之外 , 平时都在按照比例配置在股票、房地产、固定收益资产等领域内 。 诺贝尔的匠人精神和奉献精神的确值得后人纪念 , 最近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诺奖颁奖 , 在我们年年关注诺奖得主时 , 更应该把这位“诺奖之父”的事迹传递下去 。
一、巧父慈母:诺贝尔的家族对他的熏陶
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 , 1833年10月份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 他的家族并不大 , 只有父母亲陪在他身边 , 和同时代北欧盛行的大家庭不大一样 。 以夫妻两人为主、孩子为辅的“核心家庭” , 有利于孩童性格的快速成长及独立能力的发展 。 小诺贝尔就受到父母性格的极大影响 。
诺贝尔的母亲是一位娴熟温柔的知识青年 , 她出生于瑞典南部斯摩兰省的农民家庭 , 是诺贝尔父亲的贤内助 。 诺父青年参军 , 曾游历过地中海周边的多个国家 。 退伍后 , 诺父在当地的建筑学院深造 , 并成功地开办了一座橡胶工厂 。 但他的个性十分强悍、正直和严厉 , 在他的督促下 , 小诺贝尔一直努力学习各种知识 , 从来都不敢懈怠 。
19世纪的斯德哥尔摩
在诺贝尔幼年时 , 他的家庭境况并不太好 。 父亲为了企业的兴旺 , 一直辗转东欧各国经营生意拉赞助 。 诺贝尔的营养状况也很差 , 身体瘦弱多病 , 并不像父亲那样高大强壮 。 读小学时 , 诺贝尔还时常因发烧、腹泻等身体原因请假 , 这可能跟他较为压抑的生活环境和进食不佳有关 。
所谓“虎父无犬子” , 这句话倒着说来也成立 。 老诺贝尔虽然没有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 , 但还是凭借自己对技术发明的不朽热情迎来了事业的春天 。 诺贝尔曾说过 , 他将父亲视为“一生的偶像” 。 他的父亲为了照顾他病怏怏的身体 , 独自钻研了好久 , 终于为其发明了家用的取暖锅炉系统 。 这种锅炉曾在瑞典风靡一时 , 也令诺贝尔家族一举“成名” 。
青年时代的诺贝尔
之后 , 老诺贝尔将他在青年时代就发明过的“诺贝尔机床”推广开来 , 从瑞典当地的工厂开始 , 他让这种能够借助滚轮力量释放压力的工作台风靡了北部欧洲 。 不过 , 老诺贝尔的个性始终是带着点古怪的 。 他那过人的激情和精力以及火爆的脾气经常让他失去合作伙伴的理解 , 他对经济事务的处理不当 , 曾错失好多来之不易的商机 。 因此 , 小诺贝尔的青年时代也并非十分富足 。
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 , 小诺贝尔自然耳濡目染了父亲坚忍不拔的性格和对科学事业的兴趣 。 人们都知道 , 诺贝尔因对炸药的改制而成名 , 早在幼年时代 , 诺贝尔就已经开始接触炸药了 。 1842年 , 诺父带着家人迁居至俄国的圣彼得堡 , 他受雇为矿山制造烈性炸药和工用机床 , 小诺贝尔因此能够经常看到父亲尝试改进炸药的实验 , 这为他今后的科学研究做了有益的铺垫 。
东北欧的经济中心:圣彼得堡
二、坎坷之路:从困境中逆袭的天才
从迁居俄国开始 , 诺贝尔得以进入贵族学校学习 。 在俄接受的精英教育对他今后的科研生涯极其重要 。 在此期间 , 诺贝尔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掌握了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的书写与表达 , 并师从俄国著名化学家尼古拉·尼科莱维奇学习化学 。 此后 , 青年诺贝尔先被派往巴黎学习化学 , 随后又被送去美国进修 , 还曾短暂跟随著名海军工程师约翰·埃里克森工作了一段时间 。
精通文学、化学原理和实践技术的诺贝尔更像一位全才了 。 在巴黎的时候 , 他同导师索布雷洛一起进行化学研究 。 由于导师是硝酸甘油的发明者 , 他一再向诺贝尔“吐槽”硝酸甘油的稳定性差、极易爆炸等特性 , 这刺激了诺贝尔进行思考 。 天有不测风云 , 诺贝尔的家族企业在1859年濒临破产 , 他们在俄国的工厂也被当地人收买 。 诺贝尔不得不返回斯德哥尔摩 , 靠着专业能力开办了一家研制矿井炸药的工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