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 神舟十三即将择机发射,遥十四火箭也已经就位,“滚动备份”、“伴飞”意味着什么?


航天员 神舟十三即将择机发射,遥十四火箭也已经就位,“滚动备份”、“伴飞”意味着什么?
文章图片

航天员 神舟十三即将择机发射,遥十四火箭也已经就位,“滚动备份”、“伴飞”意味着什么?
文章图片

航天员 神舟十三即将择机发射,遥十四火箭也已经就位,“滚动备份”、“伴飞”意味着什么?
文章图片

航天员 神舟十三即将择机发射,遥十四火箭也已经就位,“滚动备份”、“伴飞”意味着什么?
文章图片

航天员 神舟十三即将择机发射,遥十四火箭也已经就位,“滚动备份”、“伴飞”意味着什么?
文章图片

神舟十三号已经在发射区等待时机发射 , 经过各项功能检查、测试等工作后 , 预计三天内就要带着三名航天员 , 奔赴中国空间站继续“装修”任务了 。 眼尖的同学还是发现了“秘密” , 在发射区长征二号F火箭一共有2枚 , 分别为遥十三、遥十四运载火箭 , 也就是说神舟十三号的备份已经准备好 , 并且在刚刚结束的中国航展上 , 中国空间站的地面伴飞舱也真实地向大众展现 。 而我们都知道每次任务的航天员有一组执行任务 , 还有一组待命 。
那么 , 为什么中国的载人航天采取的是“发射1发、备份1发”的“滚动备份”发射模式?采用完全相同的空间站在地面伴飞有何深意?下面让我们回顾载人航天发展历史 , 彻底了解为什么我们如此安排 。
载人航天三步走 , 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作为专为载人航天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一直被誉为“神箭” , 从1999年首次执行飞行任务以来 , 已经执行了14次发射任务 , 并且战绩显赫 , 100%成功 。 已经将7艘载人飞船12名航天员(14人次) , 5艘无人飞船、2个空间实验室送入了太空 。
正是历经“神舟”、“天宫”的飞行任务锻炼 , 循序渐进的掌握了天地往返、太空出舱、交会对接、安全降落等关键技术 , 为中国空间站铺平了一条稳妥可靠的建造之路 。
我国的载人航天始终遵循的是低成本、有计划、安全稳妥的方式进行 , 为了节约成本采用的是“火箭+飞船”的火箭模式 , 之所以没选用航天飞机是因为成本太高 , 安全性有待提高 。
其实这样选择也是颇受周折 , “863计划”实施后 , 我国开始了运输火箭和天地往返的招标工作 , 科研单位提出了11种方案 , 最终经过一年筛选 , 确定了6种 , 而最终抉择让大家犯了难:
这6个方案中 , 5个都是基于航天飞机的 , 只有1个准备使用飞船 。
当时80%的航天专家都主张使用航天飞机方案 , 航天专家王希季曾回忆说:“论证的时候 , 其实一开始大部分的人都主张上航天飞机 , 他们说这才是最先进最现代化的 , 应该一次性到位 。 “但是 , 转折发生在钱学森给出关键性意见之后 。
钱学森是国际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 美国的航天飞机研制也是基于钱学森提出的“火箭客机”构想实施的 , 美国在60年代末期载人登月之后就放弃了宇宙飞船的研制 , 而“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多次实现天地往返 , 苏联的“暴风雪”号也多次升空 。
所以基于钱学森的理论影响 , 加上国外航天飞机的发展 , 方案基本以完全超越美、苏航天飞机的为主 。 当时 , 专家们的打分情况是:多用途飞船方案83.69分 , 小型航天飞机是84分 , 零点几分的差异 , 让专家组十分苦恼 , 甚至争论了很久 , 最终决定以评分为准 , 提报航天飞机方案 。
这份方案同步呈送了一份给退居二线的钱学森 , 虽然在科协 , 钱老面对这决定中国航天发展的关键选择 , 基于我国实际 , 放弃了早年的“火箭客机”的构想 , 写下“应将飞船案也报中央”的批语 。
这九个字关乎我国航天的未来 , 钱学森当然明白国内的期望 , 也十分清楚航天飞机更为先进 , 可以重复发射的优点 , 但是航天飞机有200多万个零部件组成 , 且不说研发成本 , 维护成本也十分惊人 。 钱学森仔细考虑了国情 , 认为我们没有必要“赶美超苏” , 而是实事求是的从飞船之路 。
飞船既能搭载航天员 , 又可运送物资 , 并且可以停靠在空间站轨道作为救生艇使用 , 虽然属于“一次性”产品 , 但是费用低 , 技术难度也更小 。 尤其中国当时就已经掌握了返回式卫星的回收技术 , 是属于飞船回收的基础 , 因此钱学森签署意见后 , 建议航天部门再组织“航天飞机与飞船的比较论证会” , 最终专家们的意见逐渐统一:采用飞船方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