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 庄子与爱因斯坦的渊源:浅谈宇宙论( 二 )


在三月介绍 而1917年爱因斯坦的宇宙学论文担心的是一个相关的问题:用宇宙论的眼光来看 , 宇宙若是均匀的 , 星体的均匀分布 , 应该会在大尺度 , 造成时间与空间的均匀弯曲 。 但爱因斯坦确信 , 如果把所有可言说的都包括进来 , 宇宙一定是处于静止状态的 , 这与弯曲的时间有点不一致 。 奇怪的是 , 在广义相对论中 , 爱因斯坦也真的找不到他所相信、这样的静态解 。
就在爱因斯坦提出宇宙论原则不久之后 , 科学界开始建造一系列巨大的望远镜 , 而且天文学家把接收到的星光 , 依照光的波长分解后测量强度 。 这样的光谱分析实验 , 其实就等同于交通警察的测速仪 。 因为所测得的波长会随发光物体的速度而有变化 , 我们很容易就能利用光谱的结果 , 决定远处星体的速度 。


远方的星系竟然都是离我们远去
天文学家斯里弗在1910年做了一系列测量 , 发现远方的星系竟然都是离我们远去 , 有人这样形容:「星系都像逃离瘟疫那样 , 躲避我们」 。 远离的速度非常快 , 其中一个星系达到每秒六万公里 , 这是远大于银河系本身大约每秒六百公里的移动速度 。 大约十年之后 , 哈伯开始利用当时全世界最大的望远镜 , 来研究这个问题 。 这是2.5公尺直径 , 洛杉矶附近威尔逊山天文台的虎克望远镜 。
他的队友更精确地测量星系速度 , 而他自己则对十八个较远的星系作了距离的测定 , 将两个数据一比对 , 哈伯发现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 , 竟然与距离成正比 。 这是第二个观测 , 后来就称为哈伯定律 , 简言之 , 离我们越远的星系 , 离开得越快 。 这个现象有一个自然的解释: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 但我们早知道这是痴人说梦 , 而且宇宙是均匀的 , 所以不会有所谓的中心存在 。 唯一的另一个可能性 , 整个宇宙是按照原来星系的分布 , 整体一起变大 。 这个惊人的结果 , 就称为宇宙膨胀 。
请注意我们所观察到的 , 不是星系本身的运动 。 刚刚已经说过 , 星系本身的轨道运动很慢 , 可以视为是静止的 。 有些科普作者会用膨胀的舞台、或膨胀的空间格子来形容这个现象 。 我个人最喜欢的比喻是葡萄干面包 , 在烘培过程中 , 面包会发酵膨胀 , 等比例变大 。 那么静止于面包中的葡萄干也会彼此远离 , 而且距离越远的两颗葡萄干 , 彼此远离的速度越快 。 当然 , 这样的比喻也不能太当真 , 听众一定得记得 , 这里所讨论的宇宙除了星系与星际物质之外 , 是空无一物的 , 而不像面包 。

宇宙天生就是动态的
于是 , 把所有可以言说的都包括进来的这个宇宙 , 竟然不是如爱因斯坦所期待的是纹风不动 , 而天生就是动态 。 爱因斯坦一开始非常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 , 但有些物理学家并不意外 , 因为早几年 , 苏联的弗利曼 , 以及比利时的勒梅特神父 , 就分别在差点被埋没的论文中指出:动态宇宙其实是爱因斯坦自己的宇宙论原则 , 以及自己的广义相对论 , 合起来的自然结果 , 只是这两个原则的创立者不愿承认而已 。
弗利曼的论文没受到注意 , 一般认为是因为爱因斯坦的批评 , 而勒梅特神父将论文发表在比利时当地的期刊上 , 其他国家的科学家根本很难看到 。 科学的发现之路 , 常有这样的崎岖迂回之处 。 但既然在观察上 , 动态宇宙现在被哈伯所确立了 , 科学家们就很快重新发现并接受了这两位先驱者的贡献 , 可惜弗利曼在论文发表后不久 , 就因病过世了 。
让我们更精确地 , 再描述一次宇宙膨胀:根据物理定律 , 动态宇宙的演化 , 使得静止的星系 , 彼此的距离会随时间而增加 , 而且增加的快慢与距离成正比 。 更厉害的是:演化的方式 , 可以由宇宙中物质与能量的密度精确计算出来 。 但并不是所有的尺寸大小都会一起变大 , 在宇宙膨胀的同时 , 银河本身的大小是由组成的物质质量决定 , 质量并不会随宇宙膨胀而有变化 , 因此银河大小也是维持不变的 。

把时间越往回推 , 宇宙一定越来越小
如果宇宙持续在膨胀之中 , 那么把时间越往回推 , 宇宙一定越来越小 。 物理学家惊觉 , 一直往前回推 , 有一个时候 , 宇宙中所有的物质与能量 , 会聚集在一个很小、很小的区域 。 有一本教科书作了估计 , 在这个时候 , 整个宇宙的大小就是纸面上一个直径约一公分的小圆 。 如此 , 密度一定极高 , 温度肯定很吓人!在高温时 , 所有物质会频繁地撞击、彼此激烈作用 , 无论是分子、原子或原子核都会被拆散 。 所以早期宇宙中的物质 , 就像一锅混合得非常均匀的汤!这样的均匀混合 , 科学上称为达到热平衡 。 这样的状态 , 只要知道温度 , 就可以完全掌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