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以外 , 滴滴还有其他的监管靴子悬在头上 , 比如垄断 。 滴滴收购Uber中国时 , 就曾遭到垄断的指责 , 但当时国家反垄断部门放行了这笔交易 。 彼时滴滴的公关团队曾对外解释 , 滴滴作为网约车平台应该被放在整个出租车市场的大范畴里评定其垄断性质 。 但是去年年底 , 中国出租汽车产业联盟致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交通运输部 , 呼吁继续对滴滴优步合并案做反垄断调查 , 并查处平台存在的其他垄断行为 。
都没做到同业第一
滴滴拥有如此庞大的业务量和用户群体 , 主营业薄利且充满监管风险 , 所以在上市前它必须要为自己准备一些新的业务增长点 , 才能向二级市场投资人持续抛出新的业绩成长故事 。
在滴滴的招股书里 , 这些业务被归入“其他创新业务” , 包括共享单车、同城货运、小桔车服等 。
这笔上市前夕完成的拆分交易 , 让滴滴避免了新业务亏损的不利影响 , 并在今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中录得高达123.6亿元的投资收益(其中包括91亿元的未实现收益 , 以及确认处置股权投资收益33亿元) , 直接制造了滴滴单季盈利55亿元的局面 。
滴滴没有在招股书中单独公布过这些新业务的营收和亏损情况 , 但不难发现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各自领域都面临着市场份额第一名的正面竞争 。 比如青桔单车 , 面临哈出行和美团的竞争;在滴滴货运出现以前 , 已有货拉拉这样的同城货运领先平台 。
凭借已有的前台和中台资源 , 滴滴进入这些市场虽然顺理成章 , 但也很难说具备怎样的后发优势 , 因为这些服务和网约车一样 , 方法论都是靠快速有力的线下运营来抢占市场 , 没有很高的技术壁垒 , 也不存在平台流量转化的机会 。
相比之下 , 小桔车服的盈利和增长潜力最有故事可讲 。 它包含的汽车保养维修、加油、充电、金融等服务 , 首先会与滴滴平台上的1500万名活跃司机紧密相关 , 所以这是一个现成的利润增长点 。 小桔车服在部分细分市场扩张迅速 , 比如小桔充电已经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充电桩运营网络 。 这些业务不仅现在就能带来现金流 , 并且未来有希望让滴滴触达更广阔的乘用车服务市场 。 这是一个比网约车更宽广的世界 。
滴滴在招股书中为自己设立了四大核心战略业务——共享出行平台、车服网络、电动车、自动驾驶 , 后两项属于滴滴“未来的生意” 。
2020年11月 , 滴滴发布了和比亚迪联合开发的专供网约车服务的车型D1 , 如今人们已经可以在长沙、宁波等城市看到这款绿色、配有电动横移车门、驾驶座上有个滴滴键的紧凑型乘用车 。 此后 , 滴滴又频繁传出与其他汽车公司合作造车的规划 。 滴滴积极发展电动车业务 , 通过参与生产汽车、组建车队的资产管理公司 , 这一方面可以确保它对网约车核心资源的掌控 , 提升经营效率 , 另一方面还能衍生出许多与汽车租赁、库存相关的金融业务 。
一位曾在D1项目参与产品定义的设计师告诉《第一财经》YiMagazine , 滴滴为这款车设置的核心目标就是压低成本 。 因为它是生产工具 , 能否获得车队和司机的青睐 , 成本是第一要素 。 相比传统燃油车 , 电动车显然更适合出租车行业 , 同样的里程数下 , 它消耗的电费远低于油费 , 保养成本也更低 。 降低了这块成本 , 司机和滴滴就都有了提升收入的空间 。
如果能实现 , 当然是一个毫无疑问的万亿美元级市场 。 问题是在这场竞争激烈的赛跑中 , 滴滴并不是技术最领先的公司 。 目前 , 行业公认在无人驾驶技术及实际运营上领先的 , 是Alphabet的子公司Waymo , 以及通用汽车的子公司Cruise 。 它们都已经在美国部分城市实际道路上运营没有驾驶员的出租车队 。
滴滴的优势在于它已直接拥有了公共交通出行这个场景 。 从乘客的角度 , 引入无人驾驶汽车 , 本质上只是对打车服务做了一次升级 。 滴滴在后台也有能力融合有司机的出租车和无人出租车的混合团队 。 而汽车公司要从零培育一个打车市场 , 需要花时间并投入大量营销成本 。
推荐阅读
- 比“黄赌毒”还可怕!上千万人深陷坑底,老婆、孩子也跟着受罪
- 专属加班费?网约车、出租车春节临时加价
- 2018年山东空姐遇害案:滴滴司机奸杀空姐后自杀,罪恶深夜的故事
- 哈啰出行回应“网约车司机摸女乘客大腿”已永久封禁司机账号!
- 滴滴公布2021年冠军司机: 年流水28万,每月休息2天,每天跑12小时
- 满脸血!满地血!西安两车司机因剐蹭街头激斗,路人竟趁乱偷东西
- 高价网约车两边“割韭菜”,却自称成本高利润少?内行人说出实情
- 女子相亲吃火锅花千元被要求AA:可以觉得小气,但公开吐槽就过了
- 让网约车帮忙送蛋糕,结果司机一去不回,多次要求乘客加车费
- 英媒:英国首相约翰逊6周大的女儿感染新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