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之战:抄起菜刀,走出家门,他打算跟楼上邻居“拼了”( 四 )


漫长的事
傅岳把邻里噪音比作“点燃负面情绪的火苗” , 一旦点着 , 就可能被怨恨和焦躁吞噬 。
在他之前的调研中 , 70%左右受到邻里噪音干扰的人 , 是25-50岁、生活在城市里的年轻人或中年人 。 他们倾尽全家所有 , 在城市里买房定居 , 或多或少背负着工作、子女教育和父母养老的压力 , 每个月都要偿还房贷 , 焦虑无处不在 。
而从自己过往经验和各种案例中 , 傅岳认为 , 对个人来说 , 要逃离邻里噪音 , 如果无法通过沟通解决 , 只能反击 。 反击无效后 , 只有两条出路——搬家和“你死我活” 。
目前 , 中国对邻里噪音还缺乏法律明文规定的规范和处罚 。 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 , 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 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 , 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 而目前使用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还是1997年颁布的 , 并没有关于邻里噪音的界定、规范和处罚的条款 。
而在傅岳看来 , 只有建立规范的邻里噪音治理流程 , 才能加强约束 。 他和“安静之家”的群友们会去中国政协网、中国政府网的留言平台和国务院客户端 , 以及每年全国两会召开时的两会专题的留言窗口上建言 , 呼吁关注家庭住宅的邻里噪音问题 , 制定细化的邻里噪音整改标准 , 有完善的法律法规约束 。
来自其他国家的相关法律或许能够提供借鉴——韩国在2014年颁布并实施《共同住宅楼层间噪音标准规定》 , 将邻里噪音细化为蹦跳或走动、开关门窗、敲击和锯东西、拖动桌椅和家具、运动器械、电器乐器等发出的噪音 , 并为其设定了日间57分贝 , 夜间52分贝的标准 , 一周内3次超标 , 就属违法行为 。
社区层面的介入或许更方便直接 。 而在邻里噪音矛盾如此普遍的当下 , 傅岳从未见过小区里有过相关宣传 , 他希望社区能像宣传尊老爱幼、节约粮食一样 , 将居家文明写入宣传栏 , 从道德角度去引导居民 。
“这是一件漫长的事 , 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群就能解决的 。 ”傅岳感叹 , “如果楼上能自己体验一下噪音 , 他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 。 ”不久前 , 他深夜在楼道遇到了曾经的邻居——那个噪音制造者 , 对方一脸惆怅地抽着烟 , 说是因为他家楼上刚生了三胎 , 老人也搬来照顾小孩 , 而他正在为邻里噪音抓狂 。
由于这段时间内蒙古疫情形势严峻 , 当地的图书馆和网吧暂时关闭;天冷了 , 公园也没法呆了 , 刘浩只能待在家里办公 。 前不久 , 他又失眠了一次 , 只要楼上一发出噪音 , 就拿用秋裤包着的篮球砸卧室天花板 。 几天后 , 他在凌晨四点好不容易睡着后 , 听到了撬门的声音 , 透过猫眼 , 他看到了邻居夫妇 。
更大的冲突似乎“一触即发” , 刘浩买来了铁的棒球棍 , 找了两块木板 , 打算下次反击时“死命敲 , 一晚上不睡地敲” 。 最近几天 , 他又在对着防盗门的桌子上放了收音器和摄像头 , 防盗门外也安了猫眼摄像头 , 为了发生冲突时备好证据 。
“到了那一刻 , 大不了鱼死网破” , 这一次 , 刘浩“不打算再忍了” 。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