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平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 一次训练完 , 按摩师说 , “王老师 , 告诉你一个不好的消息 , 你的胳膊变粗了 。 ”她听了之后却特别开心 , “对我而言 , 胳膊变粗了 , 意味训练有成果 , 肌肉变强了 。 ”
航天员王亚平参加人船联试 。图源:新华社看似一句简单的“感觉良好”的背后 , 实则有着无数次的不易 。
已退休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女航天员凯蒂·科尔曼不久前对王亚平发出祝福:“当你看向窗外的星星 , 看见我们的地球 , 别忘了 , 世界数十亿女性也将借你的目光看向窗外 , 包括我 。 ”
当然 , 这里面也包括她的女儿 。 在王亚平成功出舱后 , 有网友动情地写道:她达成了为女儿“摘星星”的承诺 。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出征仪式上 , 王亚平女儿含泪为妈妈加油 。图源:央视新闻揭秘太空出舱的“利器”
难题不只有男女体格差异 , 航天员离开核心舱进入太空 , 面临200多摄氏度的温差、空间辐射等一系列考验 , “神兵”自然需要“利器”助力 。
在此次出舱中 , 王亚平所穿的金黄色团的舱外航天服格外引人注意 。 这身“战袍”其实拥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飞天 。
舱外航天服“飞天” 。图片来源:海峡导报这套服装已是二代舱外航天服 , 在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微型的载人航天器 。 值得一提的是 , “飞天”无论是原材料、设计 , 还是确定实验方案、验证总结再改进 , 都是我国自主研发 。
相比于神舟七号时翟志刚所穿的舱外航天服 , 新一代的安全可靠性更高 , 支持舱外活动的时间更久 , 自主工作时间可达八小时 。
单单头盔的面窗就包含了四层结构 , 两层是压力面窗 , 之间充氮 , 可以起到隔热和防结雾的作用;一层防护面窗 , 预防航天员在作业中发生磕碰、划伤而影响视野的问题;一层滤光面窗 , 防止光线射入眼睛 。
这身服装每个关键功能都有冗余备份 , 一旦主份失效 , 备份可以继续工作来保障航天员的安全 。
除了这身“华丽”的舱外航天服 , 我国在核心舱机械臂、舱外维修与辅助工具、天地通信系统等领域也取得一系列技术突破 , 为翟志刚和王亚平出舱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
这是11月8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右)结束出舱任务 。图源:新华社在成为中国首位出舱的女航天员之后 , 央视新闻发布了一则微视频——《王亚平:男航天员能做到的 , 我也能做到》 。 视频开头 , 王亚平的一段自述仿佛一首诗 , 值得回味:
很多次我在想 ,
我说如果在天上看地球、看太空会是什么样子?
但是等我真正到了太空 ,
我觉得当时只有两个字来形容 , 就是“震撼” 。
会觉得我们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 ,
真的才刚刚开始 。
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央视新闻、我们的太空新媒体中心、瞭望智库
【话题整合】魏伯航 实习生 胡慧萍
【策划】张哲 张西陆
推荐阅读
- 地球的岩石,和月球的岩石有相同之处吗?
- ?了解更多关于俘获离子量子计算的详细信息
- 太空温度达零下270摄氏度,为什么太阳光到达地球后反而变热了?
- 在国际空间站中,人类可能受到的伤害
- 中国天眼收到外太空“警告”? 霍金生前或说对一件事!
- 1978年NASA发现金星生命,为何没公布,到底隐瞒了什么?
- 美俄真的做过太空受孕实验吗?失重状态下,对繁衍的影响多大?
- 如果你在3月4日观察天空,也许,将望见一艘火箭的残骸坠入月球
- 未来会出现“新人类”吗?巴瑶族仍在进化,身体同常人有差异
- 雪山发现500年前的少女,面容如生看着像睡着了,死法其实很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