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天才科学家 至诚爱国者 幸运尘世客



杨振宁:天才科学家 至诚爱国者 幸运尘世客

文章图片

杨振宁:天才科学家 至诚爱国者 幸运尘世客

文章图片

杨振宁:天才科学家 至诚爱国者 幸运尘世客



他本可以做一个高居于科学金字塔顶端的活神仙 , 可是他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 让他义无反顾地坚持做他认为重要的事情 。文|刘颖 编辑|李瀚伟 01
天才科学家
1922年 , 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 。 父亲杨武之是留学归国的数学博士 , 任教于清华大学 , 杨振宁随父母在名师云集的清华园度过了八年快乐充实的童年时光 。
开蒙时 , 父亲发现他数学天赋极佳 , 曾欣然写下:振宁似有异禀 , 吾欲字以伯瑰 。 但身为数学家的父亲没有急于求成 , 而是让孩子先打好人文基础 。 温暖的家庭氛围让杨振宁养成了平静温和的性情 。
1937年 , 日寇的炮火摧毁了清华园的宁静 。 后来 , 杨振宁随家人南迁至西南联大 。 物质条件异常艰苦的西南联大却拥有众多顶尖学者 , 在吴大猷和王竹溪等导师的引领下 , 杨振宁极早地进入了20世纪后半叶物理学发展最快的两个领域:对称性和统计力学 。
这使得杨振宁后来作为庚款留美学生进入芝加哥大学时 , 能迅速与学术前沿接轨 。 他的同学惊讶地发现 , 这位来自战火频仍的中国的同学 , 虽然总是谦逊地坐在后排 , 但在物理领域的所知所见竟高于他们 , 甚至可以做他们的老师 。
考虑到祖国建设的需要 , 留学之初杨振宁选择了实验物理 。 在阿里森实验室的两年 , 是他科研生涯中最为痛苦的阶段 。 在实验室里 , 他总显得笨手笨脚 , 阿里森喜欢说一个笑话:哪里有杨 , 哪里就有爆炸 。
杨振宁甚至因此得了一个绰号——“黄色危险品” 。
后来 , 杨振宁决定放弃实验物理 , 全力投入到自己擅长和热爱的理论物理领域 。 凭借对称与不变性领域的博士论文和后续研究 , 杨振宁成为了“用群论与场论分析对称的专家” 。
校长哈钦斯在授予他博士学位证书时特别指出:“这位青年学者的成就 , 证明人类在高度智慧层次上 , 东方人和西方人具有完全相同的创造能力 。 ”
在以费米为首的顶级理论物理学家圈子里 , 杨振宁与科学家们展开热烈讨论 。 在中国文化熏陶下长大的杨振宁善于沟通交流 , 富有合作精神 。
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后 , 他最重要的合作者是同样来自西南联大的李政道 。 普林斯顿院长奥本海默曾说 , 自己最喜欢看到的风景 , 就是杨、李二人走在普林斯顿的草地上 。 两人优势互补 , 共同创造了许多重大科研成果 。 其中最耀眼的 , 便是宇称不守恒定律 , 两人因此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在探索当时物理学界关注的θ-τ之谜的过程中 , 杨、李二人通过大量计算推导出宇称不守恒的结论 。 起初这一研究结论并不被学界看好 , 但在华裔科学家吴健雄女士通过复杂的实验验证这一假设后 , 迅速引起轰动 , 它让人类对自然界有了全新的认识 。
他们的获奖 , 激励很多华人学子走上了科研之路 。
35岁就获诺贝尔奖 , 看似“出道即巅峰” , 而后来杨振宁又越过了更多更高的山峰 。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物理理论框架之一 , 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被学界公认为杨振宁一生最高的科学成就 , 它开辟了物理研究新境界 , 启发了包括特霍夫特、温伯格、维尔切克等在内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工作 。
杨振宁对物理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 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当之无愧的伟人 。
02
至诚爱国者
在诺奖晚宴上 , 杨振宁说:“我是中西文化融和与冲突的产物 。 我既为我的中国根源和背景骄傲 , 也为投身起源于西方文明的现代科学感到满意 。 ”
后来他又讲道:“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 , 我想我在科学工作方面的成就帮助中国人增加了自信心 。 ”
因为现实压力和特殊处境 , 1964年杨振宁加入了美国国籍 , 放弃了自出国算起保持了近20年的中国国籍 。
对此他心里很难受 , 他在《文选暨评注》中写道:“对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成长的人 , 做这样的决定尤其艰难 。 ”2015年 , 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 , 正式成为中国公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