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冷战”的影响 , 在中美关系“解冻”前 , 杨振宁和父母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 。 在仅有的几段相聚时光中 , 父亲总是很激动地跟他讲新中国的巨大变化 , 讲国内工业和科学技术如何突飞猛进 。
他明白父亲的苦心 , 对新中国他同样充满信心 。 但他也知道 , 当时中国的环境还无法满足他做研究所需的条件 , 他忘不了少年时目睹父亲和一些学者因条件所限放弃科研的遗憾 。
1971年父亲病重住院 , 杨振宁费尽周折回国探病 。 作为中美关系缓和后第一个回国的华人科学家 , 他向周总理建议 , 中国应加强基础科学理论研究 , 大力培养理论人才 , 在当时可谓空谷足音 。
这次回国杨振宁还与邓稼先取得了联系 , 他从邓稼先的信中了解到 , 中国的原子弹完全是由中国人自己造出来的 , 他深感自豪 。
返回美国后 , 杨振宁发表了题为《为有牺牲多壮志 , 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演讲 , 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新中国的深情厚望 。 人们大多知道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绕不开“乒乓外交” , 但是未必了解这番演讲对于美国人重新认识中国的意义 。
杨振宁不仅四处发表演讲 , 还参与了留美学界的“保钓运动” 。 他以杰出华人科学家的号召力 , 迅速成为旅美华人中的领袖级人物 。 他的思想和言论 , 唤醒了一代旅美华人的爱国情感 , 改变了诸多美国人对新中国的印象 , 促进了中美关系的发展 。
杨振宁非常关心祖国科研事业的发展 , 他多方奔走募集资金 , 设立了中美教育交流基金会(CEEC) , 资助多位中国学者去美国深造 。 葛墨林教授曾说:“有一次杨先生发烧 , 不顾夫人劝阻 , 自己单程开车约两小时参会 , 为CEEC争取捐款 。 ”
“我有责任帮助中美建起一座桥梁 。 在中国发展科技的征途中 , 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 ”杨振宁说 。
“未老莫还乡 , 还乡须断肠” , 是杨先生多年的感叹 。 2003年底 , 81岁的杨振宁回到中国定居 , 他将自己在清华园中的住所命名为“归根居” 。 他受邀主持建设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 , 还在清华大学亲自为本科生授课 。
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陈吉宁这样评价:“在杨振宁推动下成立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 , 不仅在学术前沿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 也对清华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管理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 ”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成立初期 , 杨振宁给研究院捐献了100万美元现金 , 这是他绝大部分积蓄 。 之后 , 他通过各种渠道又募集到了1500多万美元资金存账 。 他还把每年的工资都捐给了清华 , 自己去香港中文大学讲学 , 以供家里开销 。
杨先生生活低调简朴 , 却对清华慷慨奉献 。
今年杨振宁在百岁之际的座谈会上 , 以《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同途》为题发表了讲话 , 这句话也是1971年邓稼先来信的结束语 。 杨振宁说:“我觉得50年后的今天 , 我可以自信地跟稼先说 , 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 , 我这以后50年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 , 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 ”
03
幸运尘世客
杨振宁是个公认的天才 。 也正如他的挚友黄昆院士所形容的 , 杨振宁是一位显得最正常不过的天才 。 他为人谦逊热情 , 在数理人文、人际交往、家庭关系、命运选择等方面都展现出一种得心应手的平衡感 。
上天赐予他罕见的科学天分和创造力 , 除此之外 , 他又是一个得享尘世幸福的普通人 。 他的原生家庭温暖和睦 , 他和两任妻子感情都很好 , 三个子女皆事业有成 。
朱邦芬院士曾称赞过杨先生的君子之风 。 有一次杨振宁请朱邦芬夫妇吃饭 , 饭后送他们回家 , 还主动下车给朱邦芬的太太开了车门 。 这种待人谦逊平等的态度 , “不是每个大科学家都有的” 。
杨振宁不仅是科学大家 , 也是一位能量很大的社会活动家 。 正是得益于他善于沟通合作的特质 , 他才能奔走于中美之间 , 为中国的科研事业和国际发展争取更多的支持 。
在杨振宁等的示范带领下 , 海外科学家逐步开启了与中国的交流互动 , 让中国科学重新站到了世界的舞台上 。
虽然常常高蹈于理论物理的玄妙空间中 , 杨先生在现实世界里又极务实 。 因为经历过战争时期的艰苦生活 , 他在实现物质丰盈之后 , 仍然表现得像个精打细算的会计 。
姚蜀平教授曾讲过 , 在谈到中美学术差别的话题时 , 时年60岁的杨振宁对研究经费做了非常详细的计算 。 正因为了解经济条件对科研工作的限制 , 杨振宁才想方设法为中国的科研募集资金 。
推荐阅读
- 关于鹦鹉螺的知识,造型可爱的‘活化石’
- “九星连珠”后地球会怎样?科学家已测出时间,距上次刚好1000年
- 美国实现登月之后,为什么没有开发月球上的资源?
- 私人公司也能训练宇航员,美国首个私人宇航员任务将于3月底发射
- 我国建造月球国际科研站,需突破一项关键技术,嫦娥四号差点实现
- NASA终于宣布国际空间站将坠毁,时间:2031年1月,地点:尼莫点
- 如果你在3月4日观察天空,也许,将望见一艘火箭的残骸坠入月球
- 印度月球轨道器紧急避让美国探测器,把自己给避让没了?说不清了
- 宇宙到底有多大?科学家最新发现宇宙至少比可观测宇宙大250倍
- 木星之水几何,孰可测之?结果何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