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仙镇|曾是明清四大镇之一的朱仙镇 如今存在感为何那么低?( 三 )


士子当即加快了脚步,心想这下好了,不仅可以置办一身华服,还可以配个精美的帽饰,岂不风光!不到半日光景,士子从头到脚焕然一新,一应衣物全部置办齐全,这才发现肚子早就开始咕咕叫了 。于是,士子在熙攘的人流中拦下一路人,操着不怎么标准的北京官话问道:“附近可有吃饭的地方?”那路人先是一愣,反应过来后便热心答道:“这附近自是有的,只是东镇那边有更多好吃的东西,您不妨多走几步路,去那边看看吧!”士子谢罢路人,便向东镇走去 。
朱仙镇的街道还算严整通达,一路走来,士子所经顺河街、杂货街、曲米街,每条街都更为热闹、更为繁忙 。看到一家杂货铺有很多人在采买,他便也挤了进去 。粉皮、金针等一下子吸引了士子的注意,这些都是开封一带的特产,他此前鲜有见过 。随着目光的移动,士子惊觉店里还有茶叶、瓷器、纸张等物品,他突然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南方老家一般,怎的这里竟有如此多南方玩意儿!
走出杂货铺,正感慨此处经济繁盛,士子与迎面跑来的一少年撞了个满怀,正想问那少年为何如此急迫,少年主动说道:“实在抱歉,我家母亲正急着酿酒,喊我速买些酒曲带回!如冒犯到了先生,还请恕罪!”士子抬头向前一看,发现这里有不少卖酒曲的店铺,想必是因盛产小麦吧!回过神来,士子和善地同少年道别后,便进了饭店吃饭 。吃了面、品过口味不同于南方的酒、又尝了不少五香茶干后,士子便想再沿着没走过的街道散散步 。
他又经过了炮房街、油篓街、晓先街等,也都是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只是有点奇怪,东镇不似西镇,这边的会馆建筑新旧极为不一,且参差错落、新旧夹杂,看起来不像受官府之命统一翻修的样子,也并不是有钱人家的房子更新,因为明明有的店铺生意红火,却仍然陈旧 。
正这么想着,士子看到街边有一小贩闲来无事,便上前询问,那小贩上下打量了一番面前的外地人,说道:“先生一看就是刚来这里吧!您是不知道,只要那黄河一决口,我们这镇子就没好日子过 。这不前些天刚来了一波大水,冲坏了不少房子呐!你看那边,那老李头啊今年都修了第三次房子了!”士子点点头,又追问道:“同在一镇,为何西镇的房子看起来新旧如若一般呢?”小贩一听,面露无奈:“我们这东镇低啊!连龙王都保佑不住啦!”士子这才彻底明白,难怪东镇有些零星的房子已人去楼空了,想必长此以往,东镇会有更多的店家搬去西镇吧 。
忽然,一阵凿木头的声音传入了士子的耳朵,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顺着声音走去,看到了一位约莫耳顺之年的男子在刻木版 。“想必这就是朱仙镇木版年画了吧!”士子平日里就喜欢了解些各地手工艺品,这回见到了早有耳闻的木版年画,颇有兴致,便买了几张装入衣袋,欲带回去收藏 。
翌日,士子离开了朱仙镇,前往开封城,那位久未谋面的旧友早就在城门口等着他了!士子开心地一路小跑,走近时细看却发现,不对呀!怎么会这样?竟会有此等巧合?原来,两位好友虽久未谋面,却非常默契地买了顶一模一样的帽子 。两人四目相对,先是一怔,后逐渐喜笑颜开,好不快活地进城去了 。
走向没落
几番起落,朱仙镇终究在时代的滚滚浪潮中走向了沉默 。
清代时,黄河曾多次决口冲入朱仙镇,商人们便多次捐款重建了各会馆 。雍正元年,黄河于夏秋时节决口,由贾鲁河南下过朱仙镇,“朱仙镇人烟稠密,河身浅狭,遂致漫溢,镇上房屋多被惨毁” 。此次水灾损毁了很多刚刚修建完工不久的会馆建筑,山西和陕西的商人们为此捐资,重修会馆,并且新建了牌楼 。后来,乾隆二十六年,贾鲁河又因黄河决口而发大水,朱仙镇再次受到破坏 。不久后,山西和陕西的商人们又对会馆进行了重修,且此次参与集资的商人商号数量逾千家 。这两次修缮工程共消耗了123000两银子,彼时的朱仙镇商业规模之大、商贾实力之强,都堪称最盛 。
然而,后来当朱仙镇再次遭到水灾后,山西和陕西的商人们再无捐资、当地的商人们也再无参与 。道光二十三年,朱仙镇再遭水灾,河水带来的泥沙有七八尺深,此次灾后被破坏的会馆建筑等却并没有得到修缮,想必其商业已经走向了衰颓,商人们的实力也大不如前了 。接着,光绪十三年时,黄河又决口了,且带来了大量泥沙 。贾鲁河的河道且不说通航速度如何,因其河道淤浅,连航行都十分困难 。
曾经为朱仙镇带来新气象的贾鲁河,此时在沧海桑田中气息奄奄 。而与它相伴相生的朱仙镇,也丧失了最大的优势条件,商业自此衰落,再无往日辉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