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考古队进驻武夷山试图解开千年船棺之谜,可惜迷雾重重



1978年,考古队进驻武夷山试图解开千年船棺之谜,可惜迷雾重重


文章图片



1978年,考古队进驻武夷山试图解开千年船棺之谜,可惜迷雾重重


文章图片



1978年,考古队进驻武夷山试图解开千年船棺之谜,可惜迷雾重重


文章图片



1978年,考古队进驻武夷山试图解开千年船棺之谜,可惜迷雾重重


1978年 , 武夷山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 。 原来 , 武夷山的天然岩洞中竟然安放着从远古时期就流传下来的“悬棺” 。 把棺材放在悬崖峭壁上 , 究竟是为了什么?棺木中的人又是谁?几千年前的人到底是如何让棺木高悬于几百上千米的地方?

难不成 , 这些棺木真的如当地老人们所言 , 真是古代谪仙们放上去的?
为了解开这些未解之谜 , 福建博物院考古队来到了武夷山的白岩洞 。 白岩洞海拔约有500米 , 距离谷底也超过50米 。 然而 , 在这座看似平平无奇的岩洞中却有多达十几处的天然洞穴 , 其中安放着被考古界称之为“武夷山2号船棺”的棺木 。

这座船棺通体长约4.89米 , 宽约0.55米 , 高约0.7米 。 棺盖是半圆形的造型 , 棺底则是梭子状 , 中部则是长方体造型 , 用来安放墓主人和随葬品 。 墓主人的尸骸基本保存完好 , 且从随葬品的规模看应该是某个部落的族长或祭祀 。
之所以称呼其为“船棺” , 其实是相当贴切的 , 因为外形很像古代东南沿海地区的乌篷小船 。 有趣的是 , 在“乌篷船”的顶部有一条几厘米宽的平脊 , 凿有长方形孔 , 应该是用来类比船桅杆的插孔 , 想来应该承载着古代当地人的一种文化理念 , 比如“依靠船在海上谋生 , 依靠船保护死后的安宁” 。

经过专家们用碳14对这具悬棺进行年代测定 , 这具白崖悬棺居然距今约3450年左右 , 也就是商朝时期 。 而从船棺的工艺看 , 造型规整 , 轮廓流畅 , 连盖底的凿孔都显得很规则 , 还留有不少金属切凿的痕迹 , 显然那时候的东南沿海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 。
让人惊奇的是 , 明明悬棺已经存放了几百上千年之久 , 也没有足够密闭的环境 , 却能够实现长久不腐 。 原来 , 悬棺的用材很讲究 , 是以闽楠作为基材制成的 。 这种木材主要生长于武夷山 , 质地坚硬且不易腐烂 , 还能发出一股若有若无的幽香 。

除去船棺 , 随葬品同样给考古界带来了一场文化大发现 。 比如出土的龟形木盘 , 是目前发现最完整的器物 , 充分反映了古代武夷先民对水和神灵的认识 。 又比如出土的一块仅有指甲盖大小的棉纺织品 , 更是大幅度刷新了我国棉纺历史 。
要知道 , 在过去的历史记载中 , 我国是汉代从印度引进后才开始种植棉花并形成棉布 , 仅有2000多年的历史 。 而船棺的这块面积极小的棉布却距今有3445年 , 提前了1000多年 。
然而 , 问题来了 , 这样一具船棺、尸体和陪葬品 , 重量达到0.75吨 , 在那个生产力落后的年代 , 究竟是如何被放到悬崖绝壁上的洞穴中的呢?

遗憾的是 , 千百年来 , 虽然众说纷纭 , 却依旧是个未解之谜 。 这里聊举数个说法供大家讨论:
第一种说法:古代的山川地质和如今大不相同 。 那时候 , 可能武夷山有一条或数条溪流和山峰顶高度差不多高 , 又或者古人利用诸如海啸之类的大海浪 , 将船棺放在水里的石缝中 , 等水退了 , 也就形成悬棺 。 在明朝时期就有古人提出此种看法 。

第二种方法:通过修建栈道的方法来实现 。 这种说法虽然理论上可行 , 但从武夷山的地势看 , 要想实现栈道运输 , 那就需要修建几千个栈道放缓坡度 , 这样的工程量难以想象 。
第三种方法:用绳索吊上去 。 考古专家们在棺盖上发现了两个长方形孔 , 两个孔均留有绳子的勒痕 。 因此 , 有人推测这两个孔很可能就是用来扎绳子的 。

【1978年,考古队进驻武夷山试图解开千年船棺之谜,可惜迷雾重重】如果真是如此 , 那就应该是有人先行到山顶 , 抛下绳子后由山下的人拴紧船棺 , 然后再由山上的人将船棺吊起来 。 但在我看来 , 其实哪有什么谪仙 , 只不过是古代中国人的伟大智慧罢了 。 只是 , 后世的我们还没能解开悬棺的谜题罢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