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四大家之杜甫的生平介绍及主要成就( 六 )


从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 , 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 , 陷贼与为官时期 。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 , 国家岌岌可危 , 人民灾难惨重 , 诗人也历尽艰险 。安史之乱是带有民族矛盾性质的 , 当时进行的战争乃是有关国家存亡的自卫战争 。因此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也就和以前不同 , 不是反对 , 而是积极号召 。他哀悼那为国牺牲的“四万义军” , 他告诫文武官吏要“戮力扫搀枪” , 他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 , 同情人民;一方面还是勉励人民参战 。由于深入人民生活 , 并投入实际斗争 , 这就使他写出了《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和“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诗篇 , 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如他的诗歌《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 ,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 凭轩涕泗流 。”在这首诗歌当中 , 诗人站在岳阳楼上 , 通过远眺 , 想到了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社会状况 , 从而凭依窗轩 , 胸怀家园 , 不禁涕泪交流 。又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剑外忽传收蓟北 ,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 便下襄阳向洛阳 。”而在这首诗中 , 由于听到朝廷收复失地的消息而惊喜若狂 。这两首诗都是杜甫流落漂泊之时所作 。由于安史之乱 , 社会显得一片狼藉 , 所以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 , 社会归于安定 。因此当他想到国家遭殃 , 战火不熄 , 生灵涂炭的时候就流泪不止 , 而当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 , 于是又喜极而泣 , 不能自抑 。可见 , 杜甫的忧来自于国家 , 喜亦是来自于国家 , 这就是儒家知识分子身上所具有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
“满目悲生事 , 因人作远游 。”759年七月 , 杜甫弃官于这年年底到达成都 , 在成都西郊盖了一所草堂 , 开始他最后一期“漂泊西南”的生活 。在漂泊的十一年中 , 他经常过着“生涯似众人”的日子 。他爱和劳动人民往来 , 而憎厌官僚 , 所以说:“不爱入州府 , 畏人嫌我真 。及乎归茅宇 , 旁舍未曾嗔 。”杜甫的生活仍然很苦 , 在他逝世的那一年 , 还因为避臧介之乱而挨了五天饿 。可贵的是 , 他在生活上不论怎样苦 , 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 , 他总是在关怀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 。同时也从不曾忘记或放松自己的创作 , 在漂泊的十一年间 , 他写了一千多首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遭田父泥饮》、《诸将》、《秋兴》、《岁晏行》等都是这时期最优秀的作品 。和前期不同的 , 是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 , 形式也更多样化 。特别值得注意的 , 是创造性地赋予七言律诗以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内容 。
杜甫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 , 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 , 770年冬 , 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战血流依旧 , 军声动至今” , 这是他对国家和人民最后的怀念 。
后世影响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 , 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 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甫的诗兼备众体 , 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 , 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 , 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 , 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 , 缘事而发”的精神 , 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 , 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 , 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 , 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 。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 。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 , 是在宋以后 。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 , 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 。杜诗的影响 , 从古到今 , 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