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进化”吃掉自己大脑,想变植物却成食物的动物,不走寻常路( 二 )



海鞘是什么
海鞘 , 也叫海奶子或者海中凤梨 , 属于脊索动物门 , 尾索动物亚门 , 海鞘纲 。 它是尾索动物亚门中最主要的种群 , 全世界迄今已经发现了2000多种 , 占尾索动物全部种数的90%左右 。
尾索动物算是脊索动物当中最低级的类群 , 像海鞘的体壁就分泌被囊素致使形成了坚硬的被囊 , 它的身体就包在这个被囊当中 , 这个被囊也是它进化出的有效防御铠甲 。 作为一种滤食性动物 , 它从海水中筛选过滤食物 , 以鳃或牙齿作为滤网 , 通过吸水、吐水来过滤出可食用的浮游生物 。

成体海鞘的外形长得很像花朵或者茄子 , 经常依附在礁石或者船只的底部一动不动 , 就像是长在上面的植物 。 不过细心观察可以发现 , 海鞘是不断地在“呼吸的” , 它鞘体上半部分长有用来摄取食物的“呼吸孔” , 或者叫入水孔和出水孔 , 入水孔不断吸水 , 出水孔就在侧面向外排水 , 这一过程中它就将有营养价值的浮游生物留下了 , 这种神奇的过滤方式就是海鞘进食看起来像植物的原因 。
别看海鞘的生活方式如此低调 , 它的适应能力却特别的强 , 因此海鞘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个海域当中 。 就连海冰覆盖的南极之下 , 都能发现少数海鞘的踪迹 , 与藤壶搭乘便车走到哪吃到哪不同 , 海鞘更多时候喜欢依附在岩石之上 , 然后开始慢慢退化脊索 , 在这一地区长年累月地生活下去 。

海鞘的大小各有不同 , 体型较小的肉眼都很难看到 。 大的则可以达到30厘米 。 此外 , 它们有独居、群居和共居三种生活方式 。
独居或群居的个体各有自已的被 囊而共居个体则共一个被囊 。 共居的海鞘 , 每一个个体都有它自己的进水管孔 但出水管孔却为这一共居体所共有 。
海鞘的“逆行变态”进化过程
在了解了成体海鞘的基本情况之后 , 我们就可以开始探究它的“奇葩”进化之路了 ,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刚出生的海鞘其实并不是现在的样子 , 它像一条小蝌蚪 , 可以自由地移动 , 成熟的脑泡使得它可以辨别方向 。

可是为了从动物变成依附礁石的“植物” , 它选择退化了自己的器官 , 并且在这一过程当中吃掉了自己的脑子 , 这个“反向进化”的代价可谓是太大了 , 真是不走寻常路 。
海鞘最初诞生时的幼体外形就像我们看到的蝌蚪 , 不同的是它的身体是透明的 。

这时的幼体尾内有发达的脊索 , 脊索背方有中空的背神经管 , 神经管的前端甚至还膨大成了脑泡 , 内含眼点和平衡器官等 , 消化道前段分化成了咽 , 有少量成对的鳃裂 , 身体腹侧有心脏 。
这时的它完全就是动物 , 不过海鞘的幼虫并不摄食 , 游动的时间也很短 , 大约只有几个小时 。 在这一过程中 , 它会寻找可以依附的物体 , 比如礁石 , 最终通过身体前端的附着突起处成功黏住礁石 , 至此这块“礁石”就变成了它永远的家 。 成功附着之后 , 它就会开始“反向进化” , 这一过程在生物学当中也被叫做“逆行变态” 。 生物学家认为这种进化方式十分罕见 , 但是存在必然有其缘由 。

依附在礁石上的海鞘 , 会让自己本来灵活的尾部脊索开始萎缩退化 , 本来成熟的神经管也会变成一个神经节 。 为了给自己进化出牢牢附着的被囊 , 将自己的身体藏匿其中 , 海鞘还吃掉了自己的大脑 , 毕竟日后只在一个地方生活并且依靠滤嘴过滤食物的它 , 也不需要“智力”这种东西了 。
可见 , 它从一个本来可以自由活动的个体变成了依附在礁石上的形体、结构更为单一的“植物” , 这种匪夷所思的进化就好像我们说未来人类有一天又开始使用四肢爬行 , 变回了“猿猴”一样 。 我们总以为生物体的进化一定是向着高阶段和复杂前进的 , 可是海鞘这种反向进化的方式向我们证明了“大千世界 , 武器不用” 。

海鞘虽然是雌雄同体 , 但是繁殖方式确实异体受精 , 因为它的精子和卵细胞成熟时间不一致 。 值得一提的是 , 除了有性生殖的方式以外 , 海鞘还可以无性生殖 , 就是通过自身长出“芽体” , 这个芽体不断生长最终脱离母体变成独立的海鞘 。
不过这个个体日后就无法进行无性生殖的方式培养后代了 , 这种神奇的隔代无性繁殖方式 , 也是海鞘广布全球海域的重要原因 。 毕竟有“一个”存在 , 它就能自己生殖出另一个 , 它们两再进行交配 , 使得更多的海鞘出现 。

从污染物到美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