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式演进,沉浸式互动,看《中国考古大会》如何把“考古”搬上综艺荧屏?( 二 )


节目剧情式的演进链接了多元化的场景 , 实现了“今与昔”的跨时空对话 , 让每一期节目的主题内容转化成了一个新奇的考古故事 , 观众的视听变成了对故事发展的探寻 , 综艺节目的呈现创造出读小说或看电视剧般的沉浸感 。



此外 , 考古推广人的角色也为观众代入节目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 , 观众将随着他们的视线和脚步在故事中开掘推进 , 实现沉浸式互动的视听体验 。 而且 , 央视总台还为观众视听的沉浸和代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加持 。
通过“VR扩展呈现”等技术手段 , 《中国考古大会》的演播室现场被打造成了一个裸眼3D的考古现场 , 实现了对真实考古环境和场景的呈现 , 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的文化遗存、收藏在博物馆里的万千文物在节目舞台上彻底生动鲜活 。
基于如此视听效果 , 《中国考古大会》对“考古”的综艺打磨和荧屏创新呈现可谓是成功且具备开创性意义的 。 观众随着考古推广人的互动代入将更有身临其境的沉浸感和代入感 , 而这不仅可以让观众更切实地了解考古事件及成果 , 了解考古背后的考古精神及文化 , 更可以刷新“考古”的打开方式 , 培育公众的亲近感 , 从而对“考古”所囊括的精神、文化的理解、情感和想象力等生出诸多真切感受 。



「考古出圈」的文化热与「传统文化」的共生长
破圈出圈 , 已经是垂直领域细分综艺的重要行业课题 。 而实现圈层突破 , 达至广泛大众传播也是诸多此类题材综艺扩大影响力、延续生命力的必要路径 。
近年来 , 伴随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大面积崛起和兴盛 , 综艺领域也兴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热 。 而这股传统文化热离不开时代背景下 ,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 广大人民文化自信的增强 , 以及大众在精神文化领域诉求的迫切 。
作为圈层综艺 , 聚焦考古文化的《中国考古大会》的诞生已然拓宽了文化类综艺的版图和边界 , 而其天然捆绑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属性 , 必然助其实现节目的出圈 。



有人说 , 前段时间三星堆遗址的出圈和霸屏霸榜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应该有的热度 。 而《中国考古大会》所聚焦的“考古”是认识国家和民族根脉 , 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必要途径 , 那么 , 这档节目的出圈则将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当下时代掀起新一轮考古热、文化热的必然结果 。
当然 , 考古出圈的文化热离不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旺盛生命力 , 离不开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共振 , 离不开传统文化与广大青年群体的共情 。 而只有与新时代及新青年群体共同生长 , 传统文化才能在新时代“活”起来 , 让更新迭代的新受众真正感受到魅力 , 如此 , 才会有更多人行动起来 , 去保护、去弘扬、去传承传统文化 , 这股文化热才能延续并流传下去 。
于此 , 《中国考古大会》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呈现和其时代生命力的焕发 , 与传统文化的文化热之间存在必然的互哺共生关系 , 而两者最终的导向和归宿则具备更宏大的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 。



《中国考古大会》“考古推广人”郑晓宁在节目最后谈及个人感受时 , 提到了传统文化的“日用而不觉”——“现有的很多传统中 , 小到一个敲击打磨的动作 , 大到一种农耕蓄养的文化 , 其实早在数十万年前就在不断地演化之中” , 提到了传统文化的“蓬勃向上”——“因为有了在数万年尺度上生生不息的延续 , 才创造了如此灿烂的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 。
【剧情式演进,沉浸式互动,看《中国考古大会》如何把“考古”搬上综艺荧屏?】而当今时代的我们 , 作为同一演化链条上的吾辈同胞 , 接受《中国考古大会》的洗礼后 , 当同他一样自豪 , 且感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