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名妓赛金花晚年饥寒而死 名流竞相题写墓碑( 二 )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曾参与镇压义和团而双手沾满鲜血的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趾高气扬地于4月20日路过东单牌楼,因言行专横触犯了众怒,被当地军民打死 。德国以此为借口向清廷施压,先是要求高额赔偿(以及许多苛刻的条件),后来据传还是靠与洋人有交情的名妓赛金花从中斡旋,她跟克林德遗孀说我们中国人一般是为死去的大人物立牌坊的,这是死者所能享受的最高待遇了 。德国最终提出在克林德被打死处立一石牌 。清廷只得满足其无理要求,在东单总布胡同西口修筑了屈辱的牌坊 。
赛金花照片(图)
赛金花是一百年前的“北京宝贝” 。想当年赛金花穿过刀山火海拜见攻占北京的八国联军元帅瓦德西,也充满了以酥胸抗衡列强的坚船利炮之勇气,她为联军筹措过军粮(可从粮商那儿吃点回扣),但毕竟曾经劝说敌酋不要对平民百姓施暴,效果好像还挺明显 。赛金花的挺身而出,“使不可终日之居民顿解倒悬,至今犹有称道之者 。”(引自一九二二年出版的《赛金花事略》)
在樊山的《后彩云曲》(赛金花嫁洪钧前名叫彩云)里,赛金花深入敌营时特意换了身“薄、露、透”的洋装,以显示其新潮与时尚:“忽报将军亲折简,自来花下问青禽 。徐娘虽老犹风致,巧换西装称人意 。为环螺髻满簪花,全匹鲛绢长拂地 。鸦娘催上七茗车,豹尾银枪两行侍……”沙场老将瓦德西.也抵挡不住这勾魂的“糖衣炮弹”,留下她在仪鸾殿同居数月 。某夜失火,“瓦挟赛裸身跳窗而出”……他算是尝到“北京宝贝”的甜头了,甚至在燃眉之急时也不舍得抛弃 。在其眼中,赛金花才真正是无价之宝,比紫禁城内的那些文物重要得多 。瓦德西“火中取栗”,首先抢救的自然是赛金花,三军不可一日无帅,瓦帅不可一日无美人 。由此亦可见赛金花的魅力:使瓦帅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
将赛金花称作“北京宝贝”,并不完全是我的创举 。最早出自诗人刘半农之口:“中国有两个‘宝贝’,慈禧与赛金花 。一个在朝,一个在野;一个卖国,一个丢脸 。”(转引自叶祖孚著《燕都旧事》)当然,我们必须注意,他所说的“宝贝”,是带引号的 。有“乱世活宝”的意思 。
与慈禧相比,赛金花的经历更充满了乱世佳人的韵味 。至少,尚有可同情之处 。慈禧畏洋人之锋芒,逃往西安避难去了;作为一个烟花女子,赛金花自然只能继续留在红尘里苦苦挣扎 。
她和所有的北京市民一起,被惜命的太后抛弃了 。她又能怎么样呢?难道必须像圣女贞德那样慷慨就义?如果非要以花木兰、穆桂英等古典女英雄的品质来比照赛金花这样的弱女子,近乎苛求了,或者说是不太现实的 。
赛金花的政治觉悟不可能那么高,她在乱世里也必须混口饭吃;其他的生存技能早已退化,还是只能干老本行,然而赛金花千不该万不该把八国联军当成自己的主顾,因此沾上了永远洗刷不清的污点 。毕竟,在中国的妓女阶层,也曾经出现过李香君这样的人物 。《桃花扇》是血染的风采 。而赛金花呢,则只配被写入《孽海花》之中 。
旧时人去陶然亭,一方面是看风景,另一方面则为了访墓 。陶然亭一带,名士与百姓的坟墓颇多,所以风景也带有某种感伤的味道 。古往今来,总有人喜好寻味这份悲剧之美,如果死亡算得上最大的悲剧的话 。陶然亭的风景虽然像是经过过低调处理,但那一抹若隐若现的灰色恰恰最能触动来访者的衷肠,令其念天地之悠悠 。张中行如此点评:“(陶然亭)重点在北面,几处满生芦苇的池塘,小丘上野草围着一些荒家,一派萧瑟景象 。”但陶然亭之魂魄,全集中在这坟头草青青的既颓废又动情的画面里了 。亡灵们的世界是最富于神秘感的 。
陶然亭西侧小丘坡上丛冢中,较有趣味的还有鹦鹅家,醉郭墓以及香冢 。尤其香冢,是纪念一位杜十娘式的“义妓”的 。碑铭写得颇传神:浩浩愁,茫茫劫 。短歌终,明月缺 。郁郁佳城,中有碧血 。血亦有时尽,碧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张中行来陶然亭踏青时偶遇此冢,读铭读诗,以为黄土之下确有其人,甚至联想到法国的茶花女之类 。后查资料,才知这位所谓的晚清“义妓”,其人其事乃至其坟,全是当时一位姓张的御史伪造的 。为并未存在过的人造墓,且虚构一段才子佳人的凄婉故事迷惑了众生,香冢堪称陶然亭一绝也 。幸好张中行对此挺宽容:“放眼历史,这样来一下好玩的事很不少,西湖有苏小小墓,虎丘有真娘墓,等等;扩大些说,唐人传奇式的故事多半可以入此类 。”
推荐阅读
- 民国乱象 第一外交官顾维钧被通缉穿女装逃走
- 首次在《人民日报》上做公开检讨的省委
- 唐朝为何会制造出许多民间才女?唐朝才女何其多
- 杨文干事件内幕 秦王李世民为权力陷害亲哥哥
- 揭秘为什么民间拜关公不拜张飞的原因
- 揭秘:民国时期上海名媛离名妓有多远?
- 辛亥革命后旗房为何恐慌性抛售 旗房抛售潮
- 揭秘民国武林十大宗师 李小龙师父
- 日本天皇靠什么说服全体国民投降?
- 中国古代哪位女人休掉身了为民族英雄的丈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