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纸币发展史 历代王朝发展中无限制的提款机( 二 )


大观三年 , 也就是公元1109年 , 跟草纸一般的交子改弦更张 , 改为钱引 。重新按旧法印行 , 恢复限额与准备金 , 币值再次稳定下来 。
很快 , 战争降临了 。退居东南一隅的宋帝国 , 陷入战争的泥淖无法自拔 , 铜的产量也只有一年十万贯 , 无法满足需求 , 帝国连铁钱的铸造成本都无法承受 , 只能通过不断地增加纸币的发行量将其转嫁到百姓身上 。
南宋朝廷的覆亡之前 , 吏治一片腐朽 , 贪腐盛行 , 导致财政危机加剧 , 只能变本加厉地通过发行纸币来舒缓一时的困难 。
至宁宗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发行“东南会子”每界发行3000万贯 。其后第11界发行3632万贯 。第15界发行11698万贯 。帝国还规定不准用金银铜钱兑换东南会子 , 旧会子两贯兑换新会子一贯 。这种纯粹的掠夺行为导致币值狂跌 , 物价飞涨 。与此同时 , 钱引也一路狂跌 , 至公元1252年 , 钱引一贯仅值铁钱150文 。再往后 , 米价每石竟然需要5000引 , 此时宋帝国的经济已彻底崩溃 。
金国强制使用纸币 , 超越经济规律引发灾难 。
金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 , 金国海陵王迁都中都 , 也就是今天的北京 , 并听从宋国降臣蔡松年的建议发行纸币交钞 , 以缓解帝国的危机 。但是 , 从金帝国发行第一种交钞起 , 浑身就透着高度强制的气息 。
贞元二年发行的交钞规定以七年为界 , 但到了金章宗即位 , 公元1189年 , 七年之界即被取消 。在当时的条件 , 对纸币的发行进行期限限制 , 无疑是对纸币发行量控制的重要方法之一 , 而金帝国取消七年之期 , 等同于放弃了对旧币的回收 , 市场上纸币的总量自然随之增大 。更可怕的是 , 金帝国的钞法并未规定发行额的上限 , 到后期 , 纸币的发行量远远超出了社会经济需求的总量 。
通胀毫无悬念地开始了 。在金帝国最后的二十年中 , 军费庞大 , 纸币的发行 , 就成了政府应付财政困境的唯一手段 。当一种纸币失去了信用 , 朝廷所做的就只是更换个名字继续发行 。读到这里 , 读者可能有点似曾相识 , 金国的手段与宋朝一模一样 , 换个名头继续印“纸” 。
纸币的贬值 , 让百姓不得不加紧收藏铜钱 , 这更使得交钞进一步贬值 。而此时政府的措施却是全面禁止铜钱 。贞祐三年(公元1215年)开始 , 帝国政府“罢铜钱” , 交钞彻底成了“无本之钞” 。此时 , 支撑交钞流通的 , 不再是代表金属货币的属性 , 而是政府公权的强制力 。这之后 , 交钞一再改名发行 , 增大纸币的面值 。从面额10贯 , 到100贯、200贯 , 甚至1000贯 , 结果每贯交钞值不到一文钱 。到了金末 , 交钞价值已经跌到“万贯唯易一饼”的境地 。终于 , 商人为了抵制分文不值的交钞 , 接二连三地罢市 。到了这时 , 金朝离灭亡只剩下短短的几年了 。
元朝宝钞从发行之初的有序 , 到最终崩溃 , 仍然逃不脱权力的自私与虚妄导致的死局 。
回到本文开头 , 在如此多的失败例子之后 , 元帝国开始了他们的尝试 。而这次更彻底 , 将纸币定成唯一的法币 , 在全国范围内实行 。这实属首创 , 也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最具现代意义的纸币 , 但却是个早产儿 。其成败细节 , 至今值得品味 。
从一开始 , 元帝国就对纸币的发行制定了比较稳妥谨慎的政策 , 这显然是汲取了宋金钞法失败教训 。中统二年七月 , 忽必烈推出中统元宝钞 , 以方便流通 。宝钞面值从十文开始到两贯 , 规定金银交易以宝钞代行 , 并且建立准备金制度 , 以丝料为本色 , “立燕京平准库 , 以平物价而利钞法” 。这标志着元朝纸币制度的基本确立 。
在中统钞发行之后的二十余年中 , 它的币值基本保持了稳定 。帝国政府还在户部之下专设机构 , 对纸币的印造、发行、回收进行专门管理 。与此同时 , 帝国政府还颁布出台了若干纸钞管理条例 , 并作为国家的正规法令实施 。从某个角度来看 , 元帝国对纸币的管理 , 大制度政策上都是非常完备与成熟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