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十四五” , 这类新型研发机构有望推动浦东生物医药、嘉定传感器与物联网、临港智能制造、青浦北斗导航、宝山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十三五”时期 , 上海布局建设了数十家新型研发机构 。 其中 , 近10家机构瞄准人工智能、量子科学、脑科学等前沿领域 。 它们是事业单位 , 但与传统事业单位不同 , 在体制机制上试点“三不一综合” , 即不定行政级别、不定编制、不受岗位设置和工资总额限制 , 实行综合预算管理 。 还有15家机构围绕本市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 运营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 。 它们是企业 , 但与大多数企业不同 , 其业务是研发行业共性关键技术 , 提供公共技术服务 。
【陈昌|上海建设数十家新型研发机构】走进“十四五” , 这些与众不同的研发机构将进一步释放体制机制优势 , 激发科学家创新活力 , 成为强化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的重要力量 。
充裕资助+充分自主权
位于西岸智塔40层、41层的上海期智研究院 , 是一家事业单位性质的新型研发机构 。 “上海西岸环境优美 , 而且要打造成人工智能和艺术融合的地方 , 这种跨界融合肯定会产生令人兴奋的灵感火花 。 ”图灵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说 。
去年成立的上海期智研究院 , 如今已汇聚4位两院院士、20多位科学家和一批来自高校的青年人才 , 在人工智能、现代密码学、高性能计算系统、量子计算及量子人工智能、物理器件与计算、生物智能等6个前沿领域开展研究 。 根据上海科改“25条” , 市科委对期智研究院进行“机构式资助” , 即对科研机构给予稳定经费支持 , 其科研人员不必费时费力申请竞争性项目 , 可以在资金充裕的环境中潜心研究、探索科学前沿的“无人区” 。
与传统事业单位相比 , 期智研究院在经费使用上有更大的灵活度 。 “我们列出了负面清单 , 支持研究院围绕既定的目标任务 , 根据科研活动实际需要 , 将财政经费用于人员、设备、试验、交流等方面 , 具体如何使用由研究院自主决定 。 ”市科委基础处处长宋扬说 。 这种自主权给予科学家充分的信任 , 也是对在竞争性项目之外支持基础研究的路径探索 。
按照期智研究院设定的目标 , 10年后将成为人工智能基础研究的创新策源地 , 力争与全球排名前五的人工智能研究机构比肩 。
让机器像人一样做复杂决策
“90后”科学家吴翼博士 , 毕业于清华大学“姚班” , 去年9月入职期智研究院 。 “我现在上海、北京两头跑 , 因为我还是清华大学助理教授 。 ”小伙子告诉采访人员 。
他的研究方向是强化学习 , 这种人工智能算法用于解决决策问题 , 希望有朝一日让机器在多步骤操作中像人一样做复杂决策 。 “AlphaGo就采用了强化学习算法 , 因为下围棋需要很多步骤 , 每一步棋无所谓对错 , 但都是为了最终能赢 。 ”吴翼解释说 , “目前 , 人工智能已经能在所有棋牌游戏、电子游戏中达到或超越人类顶尖选手水平 , 但在很多复杂场景中还是远不如人 。 ”
能否开发出一个通用强化学习决策平台 , 让机器在各种场景中都能做出智能决策?这就是吴翼在期智研究院带队研发的项目 。 这个项目的执行期是3年 , 他不必申请政府的竞争性项目 , 就能获得足够的资金 , 用来招聘科研和工程人员、购买计算集群等设备 。 他的团队现有4人 , 其中两人是“学士后研究员” , 他们本科毕业后未能顺利赴美留学 , 于是选择师从吴翼开展前沿研究 。 “我们力争2021年底给出漂亮的Demo(展示样品) , 2022年让通用强化学习决策平台有落地应用 , 2023年应用于多个场景 , 如自动驾驶、工业机器人和智能诊断 。 ”
打造全球最快核酸检测仪器
陈昌博士也是一位青年科学家 , 在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任副总工程师 。 去年5月 , 陈昌带领团队创立了上海驷格生物公司 。 鼓励科研人员在职创业、孵化高技术企业 , 是微技术工研院的一大功能 。 在已孵化出的十余家企业中 , 驷格生物颇为特殊 , 它是科技抗疫的产物 。
新冠疫情暴发后 , 陈昌提出了将硅基芯片技术用于核酸检测的构想 。 他曾在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工作 , 知道这家顶尖科研机构在硅基超快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领域做过研究 。 在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 , 微技术工研院很快与imec签署了合作协议 。 5月初 , “微纳芯片变温核酸扩增分析仪”入选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应急项目 。 如今 , 这款仪器已经问世 , 有望今年一季度获批上市 。 “它将成为全球市场上最快的PCR核酸检测产品之一 。 ”陈昌自信地说 。
“十三五”时期 , 功能型平台的共性技术服务和产业培育功能加快显现 。 据市科委统计 , 15家功能型平台已集聚人才2000余名 , 服务企业2300余家 , 累计实现服务收入超过15.5亿元 , 孵化企业219家 , 集聚312家企业在相关园区落户 , 撬动社会投资和培育产业规模达92亿元 。 展望“十四五” , 这类新型研发机构有望推动浦东生物医药、嘉定传感器与物联网、临港智能制造、青浦北斗导航、宝山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 为高端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 (采访人员 俞陶然)
推荐阅读
- 建设|这一次,我们用SASE为教育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
- 国家|2022上海国际热处理、工业炉展览会
- 识别|天津滨海机场RFID行李全流程跟踪系统完成建设 行李标签识别成功率可提升至99%
- 银行|银行卡、社保卡可直接刷卡坐公交 上海公交开始试点
- 集聚|向全球应用创新策源地持续迈进 上海“双千兆”应用体验中心正式揭牌
- 上海|上海供水热线与城投水务官网合并上线,一站式服务更便民
- 器件|6G、量子计算、元宇宙…上海市“十四五”聚焦这些前沿领域
- 领域|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十四五”规划:以集成电路为核心先导
- 建设|5G信号全覆盖,冬奥会各赛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全部完成
- 前瞻|6G、量子计算、元宇宙……上海市“十四五”聚焦这些前沿新兴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