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巨头造车三步走:资本布局、技术支持、亲自下场


|互联网巨头造车三步走:资本布局、技术支持、亲自下场
文章图片
图1/1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刘旷
来源:刘旷(ID:liukuang110)
2020年就要过去了 , 回首望去 , 今年最大的赢家 , 可能并不是一开始大家所预料的在线教育或者在线办公 , 而是去年最惨的新能源汽车行业 。
在经历过一波大起大落之后 , 2020年已经可以被视为新能源汽车元年 。 蔚来董事长李斌非常认可“元年”的说法:“有的人讲今年是中国电动汽车的元年 , 我觉得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 它背后主要的驱动因素变了 , 变成了消费驱动 , 我觉得这是整个行业长远发展的基础 。 ”
事实正如李斌所言 , 新能源汽车销量从下半年开始呈爆发式增长 , 车联会数据显示 , 11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18.0万辆 , 同比增长128.6% 。 关键是市场结构同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 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的比例已提升至70% , 这表明行业发展正式由政策驱动转型为市场(消费)驱动 。
市场驱动下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 , 预示着整个新能源行业发展已经开始步入正轨 。 这样的根本性变化 , 对得起一众车企接连飙升的股价 , 也对得起资本市场的期待 。 然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步入正轨 , 并不意味着这些已经熬出头的造车新势力将会取得最终胜果 。
目前来看 , 新能源汽车市场集中程度已经很高 , 但这盘大棋尚未确立最终格局 , 博弈远未结束 , 而且幕后的棋手们还有很多别样想法 。
资本推手
“新能源汽车”这个说法现在已经被广泛认可 , 不过中间一度流行的“互联网汽车”的表述或许会更加贴近事实 。 因为如果没有包括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们自始至终的资本支持 , 造车新势力很难走到今天这一步 , 眼下的市场格局大概率也将会是另一番面貌 。
事实上 , 深扒造车新势力们的股权结构 , 不难发现互联网巨头们往往都是其中的前几大股东 。 以7月底登陆纳斯达克的理想汽车为例 , 王兴对李想的鼎力支持世所公知 , 所以在理想汽车提交的招股书说明书中 , 我们可以看到王兴及其关联方美团为理想汽车第二大股东 , 持有3.32亿股 , 约占总股本的23.5% 。
美团和理想汽车的这种关系不是孤例 。 腾讯参与了蔚来14轮融资中的6轮 , 目前总共持有蔚来超过15%的股份 , 稳坐第二大股东的位置 , 同时腾讯还持有特斯拉5%的股份 , 是特斯拉的第五大股东;小鹏汽车的10轮融资中 , 阿里至少参与了3轮 , 目前对小鹏汽车持股超过14% , 是其第二大股东;而威马汽车从创立至今一直受到百度的“重仓” , 目前百度对威马汽车的最终受益股份超过10% 。
互联网巨头资本支持 , 是造车新势力们发展到今天的重要支撑力量 。 不过部分互联网巨头对新能源汽车的投资 , 其实比有些造车新势力成立的时间还要早 。 比如 , 2014年在参与小鹏汽车的融资之前 , 阿里曾宣布与上汽集团签署“互联网汽车”战略合作协议 , 斑马网络公司成立 , 荣威随之诞生 。
无论如何 , 互联网巨头们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资本推手 , 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 而互联网巨头们对新能源汽车如此热衷 , 并不仅仅是因为看中了其中赚钱机会 , 还有很多科技创新方面的考量 。
技术加持
基于海量的流量和数据 , 不断锤炼自身的云计算大数据技术 , 在此基础上展开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探索 , 并且利用数据优势对人工智能进行更有效的训练 , 最后以AI芯片为切入口 , 彻底打通硬件入口 。 这是互联网巨头搞硬科技创新的一条常规途径 , 也是阿里、腾讯亲自验证过的成功道路 。
而互联网巨头们在这个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技术能力 , 包括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成果 , 其实非常契合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科技需求 。 因此从一开始关注新能源汽车行业 , 互联网巨头们就普遍怀有以自身技术赋能行业加速发展的目标 。
比如 , 阿里与上汽成立的斑马网络 , 就曾一度凭借出色的车联网系统让上汽荣威获得了不小的市场反应;而腾讯在2015年和富士康、和谐汽车组建的造车联盟“和谐富腾” , 腾讯的定位就是车联网系统和技术平台方 , 联盟破裂之后腾讯仍未放弃 , 2016年下半年成立了自己的自动驾驶实验室 。
当然 , 对技术赋能行业最为热衷的还是百度 。 百度从2015年就开始大规模投入无人车技术研发 , 2017年发布Apollo技术开放平台 , 2018年发布可适配自动驾驶的全功能云端AI芯片“昆仑” 。
互联网巨头们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科技创新机会显然是充满渴望的 。 然而大笔资金砸下 , 却没能换来造车新势力们的顺畅配合 。
在技术应用方面 , 互联网巨头们和车企之间似乎存在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 互联网巨头们想要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内的底层技术供应商 , 从底层芯片到操作系统 , 从硬件到软件无所不包 。 但可以明显看到 , 蔚来、理想等越来越多有实力的车企更倾向于自己搭建底层系统 , 实现对汽车核心技术能力的把控 , 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一个开放的第三方服务生态 。
简而言之 , 互联网巨头们想要实现对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把控和供应 , 而造车新势力们想要实现核心技术自主 。 因为这一矛盾的存在 , 很多互联网巨头和造车新势力的合作 , 其实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样亲密无间 。
亲自下场
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中 , 互联网巨头们绝不会甘于只做资讯、娱乐服务供应商 。 于是除进一步加强和造车新势力的合作之外 , 互联网们也在尝试谋求其他方式深入核心技术领域 。
其一 , 分散投资 。 造车新势力们可以通过多方融资避免对互联网巨头的过度依赖 , 互联网巨头们也可以通过投资更多车企分散相应风险 。
其二 , 亲自下场 。 虽然华为、小米都曾对亲自造车一事加以否认 。 但阿里、百度等一众互联网巨头却鲜有对亲自造车明确表示拒绝态度的 。
相比较而言 , 互联网巨头亲自下场造车显然更容易达到根本目的 。 而从当前舆论对互联网巨头科技创新的期待来看 , 亲自造车或许也能稍稍帮助互联巨头们缓解舆论被动 。
事实上 , 互联网巨头们亲自下场造车的尝试已经开始 。 2020年11月 , 上汽集团、阿里巴巴和浦东新区共同投资的造车项目公布,三方联合打造的高端智能纯电汽车项目“智己汽车”正式启动 。 展开类似行动的并不只是阿里 , 几乎同时 , 滴滴和比亚迪合作推出了定制网约车D1 。 而百度联合传统车企亲自造车的消息 , 近日也被传的有鼻子有眼 。
从一开始的资本扶持 , 到逐步深入的技术赋能 , 再到近期开始尝试亲自造车 , 互联网巨头们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内的参与感越来越强 。
考虑到互联网巨头们对造车新势力长期以来的资金投入 , 亲自下场造车显然并不是一项最优解 。 但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看 , 亲自下场造车或许又是互联网巨头们的一条必经之路 。
【|互联网巨头造车三步走:资本布局、技术支持、亲自下场】(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